践行“三严三实” 安徽党员干部冲锋战疫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提出“三严三实”要求,深刻阐明了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六年来 ,全省上下焕发出干事创业的崭新风貌,凝聚起实干兴皖的磅礴力量。今天,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推出专题报道,展现江淮儿女和安徽党员干部以严的要求、实的作风,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良好风貌。

2020年的冬春之交,新冠肺炎疫情来势凶猛。在这场牵动全社会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各行各业的很多党员干部牢记“三严三实”要求,争先带头,真抓实干,奋战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

谢少清 感染防控专家首批进入武汉支援


在武汉“全副武装”的谢少清。

56岁的谢少清是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护师,也是安徽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中年龄最大的队员。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谢少清在得知武汉疫情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我年纪虽然大些,但身体条件挺好,防疫工作需要,我就上!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到武汉后,谢少清进入武汉东西湖区人民医院和武汉市东西湖区太康医院开展工作,承担起两家医院的院感流程改造、ICU组建以及医务人员防护用品的使用指导、核查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制定相关的防控制度及流程等工作。作为安徽省资深感染防控专家,她还亲自示范指导其他队员如何穿脱防护服,细心传授他们防控处置经验。

随着安徽一批批医疗队陆续奔赴武汉支援,谢少清的工作强度越来越大。早上7点多就赶到医院工作,常常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回到宾馆也不能休息,还要制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和流程、通过电话等指导防控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谢少清的睡眠常常只有四个小时左右。

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之下,谢少清出现了失眠的情况, “睡不着的时候,会服用点安眠药”。对此,谢少清并没有太在意,她更关心身边每一名医护人员的安危。 “只有医护人员自身安全保护好了,才能更好地投入战斗。”谢少清告诉记者,医疗队来到武汉一般一两天后立即上岗,由于时间紧,留给他们感控培训的时间最多只有半天, “一定要让每个人都熟练掌握防护用品的规范选择和正确使用,做好自身防护。”

队友们在医疗过程中遇到感控问题需要咨询的,谢少清都一一耐心解答。一些年轻的医护人员刚来时心理负担重,谢少清会针对他们做一些心理辅导,告诉他们, “做好标准防护,正确认识疾病的传播途径,科学地进行防控,一定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在谢少清和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安徽医疗队无一例医务人员感染。 “我会一直和大家并肩作战,直到战胜疫情的那天!”谢少清说。

何章仁 72岁老党员主动为城中村站岗


有何章仁在,居民们都更加配合。

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还有很多普通党员,他们不忘初心,牢记共产党员的使命,主动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一线中来,成为最美的“逆行者”。

合肥方庙街道站塘社区是一个村改居社区,辖区至今仍有大面积未拆迁的城中村,道路交错,人口密集,而且居民中有很多外来务工人员,疫情防控压力很大。每天清晨,在站塘社区城中村高塘组防控点上,总能看到一个略显佝偻的身影,他是72岁的何章仁,一位有52年党龄的老党员,同时也是一位退役51年的老军人。

最开始的时候,何章仁没有给社区打电话,也没有向任何人请战。见到村口设置了防控点,他就默默地和值守人员站在了一起, “城中村里面的房子都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住的都是从天南地北过来的租户,你们不熟悉这些人,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这些情况没有谁比我更熟悉了。”

疫情防控期间,合肥下了一场大雪,气温陡降,因为何章仁年纪较大,社区工作人员都劝他说: “天气冷,您老可以迟点再来,这里有我们呢!”何章仁却说: “我穿得多着呢,我一向起得早习惯了,这城中村的工人们干活早,我要早点来守着才放心。”自2月9 日起一个月来,虽有过雨雪交加,寒风刺骨,他也没有缺席过一天。从早上6点到晚上8点,何章仁每天值守的时间都有十几个小时。

近日,随着返工高潮到来,城中村人员流动量剧增,这使得防控工作更加辛苦。一天工作下来连年轻人都感到筋疲力尽,何况是一位年过古稀的老人。社区工作人员经常劝何章仁回家休息休息,但是何章仁却说, “这个时候,我身为老党员,还能发挥余热,我感到光荣。”与何章仁一起值守的社区工作人员说: “何老在这真的太有作用了,该温和的时候温和,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进出的租户们看见何老在这里,都特别配合我们的工作。”

张杰 临近退休,但她坚持留在最前线


机场大厅里经常有张杰穿梭的背影。

如果组织需要,我还会继续留下来工作,虽然职业生涯结束了,但是党员身份并没有退休!”疫情发生时,安徽民航机场集团急救中心的张杰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为了抗击疫情,她毅然决定坚守在合肥机场抗击疫情最前线。

1999年8月,张杰转业到安徽民航合肥机场急救中心工作,一干就是20余年。张杰参加过 2003 年抗击非典战役,那一年,她被评为安徽机场集团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1月下旬,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合肥机场成立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她被分配从事测温巡查及应急救护工作。每天,张杰需要在多个体温检测点来回巡视。上岗期间,必须戴上防护镜,身着防护服,从头蒙到脚,只在吃饭或者上厕所时才能脱下。一天下来,浑身上下湿漉漉的。

3个月前,张杰的肩周炎开始发作,几个月来,左手几乎不能抬起来,每次脱、穿防护服都需要同事帮忙,但她每天吃药缓解疼痛,仍然坚持上岗。在候机楼上下奔波,张杰每天的步数都在1.5万步以上。

张杰说,同事们的年龄都比她小, “有的家中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还有一对夫妻双方都是一线医务人员,几天才能见一面。”但大家为了防控疫情,都克服自身困难坚守在一线。 “虽然就要退休了,但作为一名拥有 22 年党龄的党员,组织需要,我就留下来!”张杰的语气非常坚定。孟霞

孟霞 带着腿伤走遍社区每个角落


孟霞每天都忙碌在防疫一线。

昨天,恰逢国际劳动妇女节,合肥市竹荫里社区为坚守一线的战疫“娘子军”们送去了辖区孩子们充满真情的画作,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来表达节日的祝福和感谢。据了解,疫情发生以来,在竹荫里社区党委书记孟霞的带领下,她们日夜奋战,为居民们守护家园。

今年48岁的孟霞已经从事社区工作14年。腊月三十,孟霞留守在单位值班。本打算下班后,初一就能回去看望老母亲了,不料,初一当天,街道发布了抗击疫情的命令,孟霞开始投身于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大家心里都有顾虑,关键时刻,社区同志要冲到一线,我们共产党员要挺身而出。”

一个多月来,孟霞带着不久前留下的腿伤,走遍了竹荫里社区的每个角落。每日早上七点,孟霞都会准时来到任务最重的西园新村北大门疫情防控点开始一天的工作,包括返肥人员的摸排、管理,小区环境的消杀,安排送物资入户,政策宣讲,出行劝导等。每日晚上十点多,她才能回到家中,再把第二天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进行具体分配安排,确保任务和责任明确到人。

竹荫里社区西园新村是合肥市较大的一处开放式小区,共拥有 89 栋楼,居民 1.2 万余人,大小出入口 16 处。为了全面实行封闭管理,孟霞和同事们紧急联系工厂,采购了一百余米的钢网,连夜对西园新村小区的 15 处进出口进行封闭,仅留一处通行。而为了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她还带着工作人员给辖区 16 户重点帮扶对象送菜送物资。

社区居民杜阿姨今年已经 82 岁了,是竹荫里社区的重点帮扶对象。 “平时杜阿姨的儿女都不在身边,今年因为疫情,女儿留在了上海也没法回来,我们更要关心。”

孟霞的身先士卒,也带动了年轻党员的热情。郑婷婷是竹荫里社区的一位基层工作人员,从大年初一到现在,她 也 一 直 投 身 于 新 冠 肺 炎 的 防 控 工作。到今天,郑婷婷已经连续工作一个多月了,但她还始终保持着工作的激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仲名山 孙雨静 沈瑶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