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润江淮|敢为人先唱响改革创新“安徽强音”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创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在全国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省政务服务中心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并在新安江流域开创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先河……以改革敢为人先而闻名的安徽省,四年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提出的“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的要求,在多个领域推进深化改革,唱响改革创新的“安徽强音”。

合肥市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

率先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安徽5.2 万余名各级林长发挥作用,严格实施野生动物管控措施,加密生态巡查巡护,全力促进林业复产,彰显了林长制的改革优势。截至3 月底,安徽省林业企业复工率达98%,完成人工造林69.86 万亩,超过年度任务16.4%。

已经实施了3 年的安徽林长制改革,是全国深化改革的“安徽样本”之一。2016 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叮嘱“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徽样板”。随后,安徽省围绕把“好水”保护好,全面建立河长制;围绕把“好山”保护好,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2017 年6 月,安徽在合肥、安庆、宣城3 市开展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开,建立以党政领导责任制为核心的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体系,开展“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大任务。

除了助力复工复业,林长制改革还取得不少成效。统计显示,2017 年至2019 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260 万亩,年均超额任务率45%以上。2019 年下半年,我省大部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少雨,森林火险等级居高不下,各级林长责任落实到位,虽发生多起森林火灾,但重点单位和敏感地带没有发生森林火灾。

另外,我省还实施松材线虫病治理“三大战役”,疫情实现实时监控、及时除治。全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面积555.4 万亩,同比减少9%;美国白蛾疫情大幅度压缩,发生面积122.99万亩,同比减少30%。

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4 个省推行了林长制改革。安徽也将继续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把林长制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林业治理效能,打造好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生态补偿创出新安江模式

生态补偿是让生态环境保护者或受害者得到补偿的制度设计。生态补偿是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但是实践起来并不容易。2012~2014 年、2015~2017 年,安徽开展了两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工作,在全国开创了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河。

记者了解到,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的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通过多年试点探索出“新安江模式”,让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

2018 年1 月1 日起,《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施。我省开始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超标断面责任市支付污染赔付金,水质改善断面责任市获得生态补偿金。全省共有121 个断面纳入补偿范围,涵盖境内的淮河、长江、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截至2019 年底,全省累计产生污染赔付金2.47 亿元,生态补偿金5.33亿元。

除了在水流域开展生态补偿,我省还开始实施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等,并提出到2020 年基本实现重要区域生态补偿全覆盖。而新安江流域连年达到补偿条件,相关做法也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多条流域推开。

政务服务实现最多跑一次

“为了给企业、群众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我们一直坚持改革创新,让人们办事‘最多跑一次’。”合肥市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四年来,瑶海区一直在“放管服”改革上开拓创新,做出了很多新的探索。“我们在全省首创一窗通办+主题服务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梳理全区13 个街镇、开发区医疗卫生、劳动就业、其他权利等10 类106项服务事项,以及社区社会保障、公共教育、残疾人公共服务等7 类48 项服务事项,建立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把更多的人手从行政服务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充实到街居网格管理中加强基层治理。”

政务服务智慧大厅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

另外,瑶海区还引进全省首创的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不需要人工在后台审核,申请者提交标准化材料后,机器可自动审核出照,由过去口头申报、当场发照变成自助申报、智能秒批、现场发照。”据介绍,智能设备正式启用后,系统运行至今共办理个体营业执照2.6 万户,占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量的77.08%。

另外,瑶海区政务服务中心还打造了首个“7×24 小时政务服务超市”,方便群众24 小时全天候办理业务。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该中心还设立“长三角一网通办综合服务专区”,提供高效、便捷的“一网通办”服务。

2019 年7 月,瑶海区代表安徽政务系统迎接全国32 个省市区、51 个部委办的相关人员现场观摩,打响了“瑶海服务”品牌的知名度。

个体登记智能审批系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瑶海的创新,是安徽“放管服”改革的亮点之一。据了解,在“放管服”改革中,安徽在全国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推进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同时,安徽还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政务服务中心2019个进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在此次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省政务服务APP“皖事通”,也涵盖了交通出行、社会保障、教育考试、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政府高频服务事项,“让数据跑路,不让群众跑步”,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自助政务服务可提供全天候服务。

安徽医共体成为国际范本

滁州是我省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的重要“试验田”,在这次疫情中,滁州市依托县域医共体,构筑起县、乡、村三级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的疫情防控网。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早阻断”,滁州市各牵头医院加强对各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护人员培训,加强疫情处置及自身防护知识的培训,避免交叉感染。

对于疑似病例,滁州市医共体成员单位配合牵头医院做好基层病例核实和排查,对疑似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时做好防控。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省创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世界银行行长金镛曾评价,安徽医共体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在安徽的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我省实行药品联合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2%,国家基本药物价格降幅50%以上。同时,我省还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被列为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种模式”之一。

除了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近年来我省还在农业农村改革、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等领域,做出了很多探索,走出了不少新路。作为“大包干”发源地,安徽一直就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

未来,安徽将继续弘扬改革创新、敢为人先的小岗精神,推深做实各领域改革,为改革发展作出更多安徽贡献。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项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