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润江淮|谨记嘱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金寨县、凤阳县、合肥市……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深入农村、企业、高校等地考察,他的深情嘱托成为当地人民的宝贵记忆。四年后,我们循着总书记的足迹再次出发,去感受这些地方的喜人变化。

青山环抱的大湾村。(姚一鸣/摄)

生态立县,金寨山青水碧环境优美

“大湾好风景,出门就是岭,不是石头绊了脚,就是茅草割了颈。”在地处金寨县中南部的大湾村,这句话所描述的场景曾是它的真实写照。

作为金寨县的重点贫困村之一,多年前,“水泥路”、土房子在大湾村随处可见。现如今,一幢幢村民新居拔地而起,真正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得益于精准脱贫,以及大力促进茶旅融合发展,现在的大湾村,青山绿水环抱,白云山霭缭绕,幢幢小楼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游人络绎不绝。

村庄环境“美”起来,基础设施要先行。

近年来,大湾村把搬迁脱贫作为脱贫攻坚的“当头炮”,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叠加易地扶贫、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大湾等四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29户439人,其中贫困户62户201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开展三清四拆,累计拆除无功能性住房189户662间,清理乱乱搭建173处,对供电、电信、移动、联通等杆线进行全面整改。同时,开展“五清一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整治“三大革命”,目前已实施农村改厕759户,大湾村村容村貌发生根本性改观。

为了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大湾村在水、路、电、通信、医疗、教育等方面全面发力。新建安全饮水工程9处,村民全部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通过畅通工程、水库后扶、以工代赈等项目,完成26.4公里水泥路建设,通组道路全部硬化,并于2018年开通到乡的公交车,既解决群众出行难,又解决农产品出山难。在实现三网4G信号全覆盖的基础上,在全省率先进入5G时代。

大湾村的变化只是金寨县生态文明发展的一个缩影,金寨县是我省国土面积、林业用地面积最大的山区县,也是国家级重要生态功能区,拥有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是六安、合肥等大中城市的重要饮用和生产水源地,是华东地区的生态屏障。

近年来,金寨县积极践行“两山”理念,把生态立县摆在五大发展战略之首。“十三五”以来,金寨县实施了一批生态修复、环境治理、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了梅山和响洪甸水库库区退养、城乡环卫设施一体化运营、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20多个全局性、关键性、制约性的生态环保类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5.76亿元,其中县级自筹资金8.76亿元,实现了山青水碧湖美岸绿环境优。

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园。(本报资料图片吴碧琦/摄)

重点突出,凤阳生态治理将有突破

从刻有“凤阳县小岗村”的牌楼进入小岗,沿着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一路向前,两侧是统一规划的住宅,各类配套商业一应俱全……

小岗村地处淮河岸边。从“大包干”到集体土地确权,到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再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座村庄实现了农村改革的一次又一次跨越。近年来,小岗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感不断增强。

一直以来,环境卫生问题是农村的隐痛。对此,小岗村出台了《小岗村美村行动实施方案》和三个配套决定,建立党委领导下的包片干部、卫生监督员、村民、环卫公司、新乡贤、志愿者等多层次的组织架构。全村环境卫生保洁引入市场机制,由保洁公司提供全天候常态化保洁服务。为助推国家5A级景区创建,小岗还建立了年度保险、分红和教育奖励扣减制。将三区卫生整治工作纳入年度保险缴纳、分红考核内容。同时督促在建项目加快建设速度,尽快发挥功能作用,提升小岗形象,为卫生保洁工作提供支撑。

如今,小岗村已成为凤阳县的一张红色旅游名片。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凤阳县计划每年设立2000万元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保障1000亩旅游项目用地,全面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中部明文化人文旅游圈、以凤阳山旅游区为核心的南部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区、以小岗村为核心的东部红色与乡村旅游区、以临淮关古镇和黄湾滨河小镇为龙头的北部沿淮旅游观光带。

2019年,凤阳县成功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围绕绿色发展,凤阳县今年将实现生态治理的新突破,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为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凤阳县将紧盯重点地区和关键领域,突出加强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依法严厉打击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和超标排放行为。启动淮河干流森林生态观光带造林绿化和淮河干流花园湖进洪闸湿地公园建设。治理消除农村黑臭水体6公里,加快实现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与此同时,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完成2019年10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同步启动2020年11个省级中心村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和项目建设工作。启动老体育馆街头游园建设,优化城市重点建筑群、广场公园、景观带亮化,扮靓城市夜景,争创“国家园林县城”。

巢湖岸边的胜利之塔。(资料图片 王从启摄)

绿色发展,合肥百姓乐享生态之美

2019年,是合肥市连续第六年保持PM10、PM2.5“双下降”。生活在这里,老百姓真正感受到空气更好了,水也更清了。

四里河是南淝河上游的一条支流,不久前,合肥市庐阳区生态环境分局的工作人员对四里河沿岸开展了巡河行动,重点检查河道面貌、环境卫生、水质状态和沿河排污口污水排入等情况。近年来,合肥市突出重点,集中攻坚污染河流,全面开展全市各级河流排口普查,加强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去年9月下旬起,南淝河施口断面水质连续四个月达到国家考核要求,有望今年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为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合肥市强化科技支撑,运用激光雷达扫描等综合手段,锁定异味、精准溯源,开展异味扰民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实施柴油车污染防治攻坚,建成遥感监测点位8个,完成重型柴油车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试点,实现合肥市机动车排气污染监控中心系统数据国家、省、市三级联网。同时,注重解决群众身边问题,以解决餐饮油烟、交通噪声、裸土扬尘、异味扰民等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痛点”问题为整改工作目标导向,切实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汪彬 金赵辉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一鸣

□记者手记

安徽生态资源丰富,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四年来,安徽加快建设绿色江淮美好家园的步伐,全省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2019 年,安徽PM2.5 平均浓度为46 微克/立方米,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16市重污染天数同比减少50%,群众蓝天获得感明显增强;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77.4%,劣Ⅴ类断面比例0.9%,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其中,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比例85%,同比上升8.3 个百分点,为国家考核以来最好水平。

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围绕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安徽样板,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更是带头多次赴长江、淮河、巢湖、新安江等地开展暗访督导和专题调研,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举措落实。与此同时,我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全面打响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巢湖综合治理等七场污染防治标志性战役。

现在的江淮大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提升。绿色俨然成为安徽发展最动人的色彩,也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