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润江淮|牢记嘱托,安徽省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从乡村到城市,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安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四年来,我省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发力,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奋力开创全面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新局面。

金寨县大湾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产业兴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在金寨县大湾村,村民陈泽申老宅的墙上挂着这样一个标牌——2016 年4 月24 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脱贫攻坚走访户。院子里,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干部群众亲切交谈的图片十分醒目,似乎还能让人感受到当时的情景。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游客的打卡地。

四年时间里,大湾村这个金寨县的重点贫困村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余静是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 年7 月,她来到大湾村工作,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2014 年时,大湾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242 户707 人,贫困发生率20.6%;到了2019 年底,贫困人口减至4 户8 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23%。”说起这一成绩,余静很是自豪。

余静还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视察时强调,脱贫攻坚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横下一条心来抓。要强化目标责任,坚持精准扶贫,认真落实每一个项目、每一项措施,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工作,以行动兑现对人民的承诺。四年来,余静带领村民们用好扶贫政策,真脱贫、脱真贫,把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化作了巨大干劲。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大湾村位于大别山腹地,自然环境优越。2016年,大湾村通过招商引资,新建了一座大型茶厂,2018 年,大湾村引进市级龙头企业安徽蝠牌茶业股份公司入驻,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不仅解决全村2200 余亩茶叶加工销售的难题,而且由过去制作“大路货”变成制作精品瓜片茶,带动400 多户茶农户均增收3000 元以上。与此同时,大湾村还支持贫困户因户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山羊、黑毛猪、黄牛养殖等特色种养业,村民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美好新生活。

产业兴旺,村民增收,大湾村的村情村貌也早已不同往日。2018 年,大湾村开通了直达乡里的公交车,既解决群众出行难,又解决农产品出山难;2019 年,村里又开通了5G 信号,把安徽省的5G 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以往在大湾村随处可见的土房子早已难寻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崭新民居……近几年,大湾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并抢抓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政策机遇,叠加易地扶贫、水库移民避险解困、美丽乡村建设等政策,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大湾等四个安置点,安置群众129 户439 人,其中贫困户62 户201 人,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小岗村技术有限公司

持续改革,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路2018 年2 月9 日,凤阳县小岗村4288 位村民作为股东,首次领到了2017 年度350 元分红款;2019 年1 月28日,每位村民获得了520 元分红,比前一年多了170 元;时间到了2020 年1 月,由于2019 年集体收入达到1100 万元,这次每位村民拿到了580 元分红……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2016 年4 月25 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村、走田头、访农户、深入大包干带头人家。他在小岗时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

也就是在这一年,为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小岗村开展了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试点工作,村民从“户户包田”实现了对村集体资产的“人人持股”。得益于此,小岗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三连升”:2017 年到2019 年,小岗村集体经济收入分别达到820 万元、1020 万元和1100 万元,人均分红金额从350 元增加到520 元、580 元。

严金昌是当年按下红手印的18 个带头人之一,2015年,他拿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证书上明确了承包地实测面积、四至、地块编码等信息,土地变成了“活资产”,村民们也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近年来,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小岗村持续推进农村改革。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之外,不断探索土地经营新模式,小岗村小殷村民组43 户村民以户为单位,以584.81 亩土地经营权入股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稻虾、稻鱼、山核桃打破传统农业模式,探索农村土地改革新路径。与此同时,组建小岗村供销合作社,为农民提供“耕、种、管、收、储”等全程化服务,探索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小岗村入社村民达900 多户3500 多人,95%村民成为供销社社员。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小岗四年来,小岗村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保障和民生有了明显增强。未来,小岗村将继续推动改革再突破、振兴再出发,坚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努力在内生动力、品牌形象、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组织建设五个方面进行大提升,奋力推进小岗村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前列。

2019年7月举办的”中国声谷创享营”活动。

奋起直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2015年,合肥市生产总值(GDP)为5660.3亿元,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2017年,这一数字上升至7213.4亿元;到了2019年,全国实行地区生产总值(GDP)统一核算改革,合肥市GDP为9409.4亿元,稳居安徽省内各城市第一……

2016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考察,亲临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中国科技大学,提出要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四年来,合肥市紧抓科技创新,通过优化“养人”环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实力持续增强。正如总书记所说,“合肥这个地方是‘养人’的,是创新的天地。”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国科大先研院时,龙芯在安徽还只是一个联合实验室;2018年11月,龙芯中科(合肥)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去年,公司销售额达到1300多万元。仅是今年一季度,公司销售额就达到150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超亿元。

在中国科技大学,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莘莘学子,在学校要心无旁骛,学成文武艺,报效祖国和人民,报效中华民族。四年来,中国科大努力办出中国特色、科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四年来,共新增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9项、杰青35人、优青68人(包含苏州研究院1人),均位居全国高校前三。目前,中国科大共有各类高层次人才不重复统计463人,占固定教师总数的36%。

如今,在合肥这片热土上,科技创新已成为最鲜明的特色、最强劲的动力,而作为全球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合肥市高新区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四年来,合肥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四年保持高速增长,全区工商注册企业数从13705家净增到3169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从603家增加到1192家。目前,高新区上市企业已达2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0家,分别占安徽省的四分之一、合肥市的二分之一。与此同时,合肥高新区还依托科大讯飞、国盾量子等高科技企业创新发展,基本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原创性先导产业,走出了一条由“科学—技术—创新—产业”边际效益递增的创新发展之路,由科学模型推动财富创造之路。

放眼安徽,科技创新始终被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能力位居全国第一方阵,创新已经成为展示安徽形象的亮丽名片、驱动安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姚一鸣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