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以前房子倒了没钱盖新房,在弟弟家住了好几年,现在脱贫了,新房也盖起来了,每年还能有十几万的收入!”在舒城县梅山村,57岁的纪道明在接受中宣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媒体团采访时,讲述了这几年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奔小康故事。
就在几年前,纪道明还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爱人因交通意外瘫痪多年,孩子尚在读书,家庭的重担全压在了这个瘦弱的男人身上,“那几年真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太苦了。”
因为要照顾妻子不能外出务工,纪道明便想在家乡养鹅,“那时候还没什么人养鹅,嫌脏,我不怕,就想着养些鹅挣钱。”起初,因为钱不够,加上没有经验,纪道明只是买了100多只鹅苗尝试一下。2017年,六安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进驻梅山村,听说了纪道明的情况,便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并为他申请了5万元的小额贷款。
有了这笔钱,纪道明在梅山村仓房组租地3亩新建黄牛和皖西大白鹅散养基地,当年散养黄牛30头、白鹅200只、麻鸭200只。产业发展了,收入增加了,生活变好了,纪道明2017年直接增收5万元,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了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
2018年,纪道明订购了1000只鹅苗,净增收7万多元,生活又上了一个台阶。2019年,纪道明从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变成了大有名气的先进典型。在脱贫致富的同时,纪道明从来没有忘记梅山村的父老乡亲。“我一家脱贫不是真的脱贫,大家都脱贫才是真脱贫。”2017年以来,纪道明通过提供工作机会和入股分红的形式,帮助村里几十户家庭增加了收入。
纪道明的例子是梅山村脱贫致富的一个生动缩影。从2014 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到2017年底实现贫困村出列,梅山村仅用了三年时间,目前在册贫困人口134户419人,其中已脱贫131户412人。五年来,在六安市委宣传部扶贫工作队指导帮扶下,贫困发生率从22.1%降至0.4%,集体经济收入从0元增至23.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546元增至12780元。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韩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