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新闻

王从启:走进新冠肺炎ICU病房采访前给妻儿囤好物资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这已经是我职业生涯中的第十五个记者节了。一路走来,最让我难忘的一次采访是今年初新冠疫情期间,我独自进入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的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零距离采访那里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情况。

采访前给妻儿囤好物资

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区,被外界认为是最危险的地方。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是安徽省新冠肺炎重症集中救治基地医院,这里的隔离病房 ICU 收治了很多重症患者,医护人员每天奋战在战“疫”救治最前沿,他们的故事非常值得关注。

王从启进新冠肺炎ICU病房采访。

作为一名职业记者,如果不在战“疫”救治最前沿,我会遗憾终生。这不仅仅是一次采访,更是记录一段历史,所以我一直在争取采访机会。

2 月 15 日,合肥下起雪,晚上 10 点多,手机微信收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宣传部方萍主任信息: “等雪停了,下周安排进。”当晚,我按捺不住激动,久久无法入睡,同时一种担忧也悄然在心中, “十几年的一线采访,自己报道过很多大的灾难现场以及暗访调查报道,也能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但是这次采访不一样,重症隔离病房,是最危险的,病毒看不见、摸不着。”

接下来几天,我一直在悄悄做采访相关准备工作,并给妻儿囤了一些水果、蔬菜等生活物资。同时,院方为了采访安全, 2 月 19 日上午,还专门安排医院的感控护士长对我进行了专门防护培训,并提出照相机也要严格进行防护。护士长特意叮嘱:“千万不可疏忽大意,在里面不要触碰任何东西,包括自己的隔离衣,身体痒更不能用手抓,手只要接触到里面的东西,就要立刻消毒。”

相机用保鲜膜层层包裹

2 月 20 日早上 7 点半,我背着前一天晚上花费一个多小时,用保鲜膜层层包裹的相机,来到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感染病院重症隔离病房的清洁区,在感控护士苏钰老师的帮助下,我套上一层又一层的防护装备后数了一下,总共有 11道防护。

清洁区、缓冲区、半污染区、缓冲区、污染区,经过一条条走廊,推开一道道门,每往里面走一步,意味着离病毒更近。 重症隔离病房里很安静,进入到核心区,心跳还是不由自主扑通加快,不寒而栗的恐惧感油然而生。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大口呼吸,生怕周围的病毒会被吸入。那一刻,说一点不害怕,那是骗人的。

病房里有几个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都是危重症患者。换护理垫、给病人端水、翻身……吃喝拉撒全靠护士照顾。当看到病房里医护人员都在紧张忙着,丝毫没有畏惧,我也很快平复了心情,开始专心采访拍摄。

隔离服不透气,闷得我浑身是汗,口罩的雾气时不时地糊住眼镜镜片。包裹着两层保鲜膜的相机,戴着两层手套操作起来非常不顺手,但心中的使命感不停催促我,再多拍一点,再多拍一点……

隔离期间整理资料写稿

“你进来采访怕不怕?这是重症隔离病房,里面的病毒是最厉害的。”隔离病房里护士问我, “你们每天在里面工作都不怕,我怕什么?”几个小时拍摄结束,在护士的催促下,我走出重症隔离病房,虽然浑身湿透,精疲力尽,可内心却无比坦然。作为新闻摄影人,我有幸能出现在战“疫”最前线,真实记录医护人员日夜奋战的地方,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经历。

当天下午采访结束,我就开始进行 14 天的自我隔离,同时开始整理资料写稿子。接下来几天,连续推出《 11 道防护,本报记者独家探访隔离病房ICU 》《直击新冠肺炎隔离病房 ICU “这不是演习,这是真枪实弹的‘战场’!”》《防护服下,那一张张可爱的脸》等亲身体验的文图重磅报道。另外还推出了《直击新冠肺炎重症监护病房》三个微视频纪录片,引起广泛关注。

3 月 5 日是 24 节气中的“惊蛰”,当天,我顺利结束独自 14 天的隔离期。走出隔离区的时候,屋外阳光灿烂,我拿出手机对着天空拍了张蓝天照片发了个朋友圈“今日惊蛰,仲春已到”。

此次走进重症隔离病房采访,是我十多年记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次。走进新冠肺炎重症隔离病房,记录离危险最近的地方。我在现场,记录瞬间,成为历史。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从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