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盛夏时节,肥东县撮镇工业聚集区,百年老字号公和堂的生产车间,迎来了一年里最“烤”验人的时刻。8月6日早上七点半,车间东侧的油炸区,八口直径约一米的铁锅已被架在灶上,金黄色的狮子头在油锅中上下翻滚。每一锅狮子头从入锅到出锅,都需花费近一个小时。
图为公和堂狮子头正在油炸中
油炸车间内,“烤”验是家常便饭
8月6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公和堂狮子头制作车间进行实地探访。制作车间内,开着空调十分凉爽,操作台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工人们佩戴口罩,大家各司其职,配合默契。狮子头一旦掉落触地,便被立刻拾起,归入废弃容器妥善处理。
油炸车间内,公和堂第六代传人李建军围着围裙、佩戴口罩,站在操作台前不停地用锅铲翻动锅内的狮子头。此时,油炸车间内的温度已逼近50℃,电扇吹出的亦是热风,汗水早已浸透他的衣衫。记者也很快满身是汗。即便到了冬天,油炸车间内的温度也有40℃以上,但对李建军而言,自20多年前从父辈手中接过担子,这种“烤”验对他来说早已成为家常便饭。
图为油炸车间内温度逼近50℃,李建军正在油炸狮子头
一颗“狮子头”需历经和粉、发酵、擀制、拉捏、蒸、炸、冷却和包装八道工序,才能完成从面团到金黄酥脆的华丽蜕变。公和堂狮子头口感酥脆的关键,在于发酵过程中精准把控温度与湿度。李建军二十多年如一日,坚持亲力亲为把关每一道工序,对产品质量从严把控,确保每颗狮子头都能做到“酥、松、脆、香”。
图为公和堂狮子头正在制作中
“线上+线下”销售,有时供不应求
车间内,工人们各司其职,配合默契。61岁的刘荣玉是撮镇本地人,在公和堂已干了十余年。她手法娴熟,从案板上取一块面团后,紧接着便双手配合,在拉捏与按压间便完成塑形,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刘荣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平日里老板对她们很好,同事间相处关系融洽,车间环境也干净。当大皖新闻记者询问狮子头制作难度如何时,刘荣玉表示:“我是在干了一个月后,逐渐掌握了狮子头塑形技巧,制作狮子头需要掌握技巧,不懂技巧做起来也难。”
随后,大皖新闻记者采访到了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温玉萍,她向记者详细介绍了公和堂狮子头的历史沿革与当下的营业状况。据温玉萍介绍,公和堂狮子头始创于清朝末年,公和堂之名源于李鸿章的题联:“公则悦,四海风从;和为贵,万商云集。”公和堂狮子头至今已历经百年沧桑。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上世纪90年代末,公和堂开始重新出发,生产的狮子头在传统基础上经过反复改进,成为合肥特色食品。
图为温玉萍介绍公和堂狮子头的制作情况
温玉萍介绍,20多年前,公和堂仅是撮镇河埂老宅里的小作坊;后因生产需符合标准,2002年从老宅迁出建厂,迁至如今的地址并建成标准化车间;2007年,在原公和堂食品厂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
图为合肥公和堂食品有限公司获得的荣誉
大皖新闻记者采访获悉:目前制作公和堂狮子头的员工共有15人,采取“线上+线下”的销售模式,每周一至周五正常生产,每周六按时打扫车间卫生,周日休息。
高温天里,也是百年老字号“最热”的时候,“目前,每天需投入约500斤面粉,能生产出约700斤狮子头,电商平台每日有约500单订单,有时甚至供不应求,出现不够卖的情况。”李建军说。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实习生 冯新竹 通讯员 凌鹏程 摄影报道
编辑 崔恒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