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对于一名新闻记者来说,找到一个好线索是其发掘新闻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新闻线索无处不在,生活中的任何一小点都可能成为一条好的新闻线索。11月3日,本报以《高中生李皖合的两年》为题,用整整两个版面报道了李皖合从犯罪嫌疑人到见义勇为好青年的两年,引起读者的热议。而这篇深度报道就是源于一则不起眼的公示。
一则蹊跷的公示
10 月 19 日当天,我正在做一起投诉维权案件的采访,部门主任发来一张合肥本地报纸上公示的照片,表示这个公示有点奇怪,让我联系相关部门问一下为什么两年前的事情拖到现在才公示。
徐琪琪(左一)参与过很多重要报道。
接到线索,我便想着从两方面着手联系,提高采访效率。我先拨通了瑶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的电话,说明了想对见义勇为事迹报道的意愿,请求其协助找到李皖合本人或李皖合家长的联系方式。同时我想着有了宣传部的介入,平安瑶海建设领导小组也可能会更加配合记者了解事实。
当天上午,宣传部对接人回复称,李皖合家长说孩子在高三,希望采访能放在周末。当时正是周一,还不了解实情的我最在乎的是新闻的时效性,于是在微信上再次争取能否让孩子抽出十几分钟时间接受采访。
从肥东赶回报社后,我拨打了报纸公示上留下的平安瑶海建设领导小组的电话,想了解下事发两年后才公示见义勇为表彰的原因。一位工作人员说,这件事之所以现在才对李皖合见义勇为事迹进行公示,是因为直到今年 9 月份才接到李皖合家长的申报。此外,那位工作人员还透露,好像是因为这个孩子涉及到一起刑事案件。
听到这些我更好奇了,为何孩子家长在事件发生两年后才进行申报?孩子又为何卷到刑事案件中?我想这里面肯定有很多故事,一定要深入了解下。
当事人拒绝采访
通过辗转努力,我拿到了李皖合父亲的电话号码。接电话的是李皖合的母亲,没想到前不久孩子父亲去世了。
一定要找到孩子当面聊一聊!可李皖合在学校住校,一周才能回来一次。我便向孩子母亲征求与孩子班主任联系下,在电话里先沟通。在多次跟孩子班主任联系的过程中得知,李皖合很坚定地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也不愿意再提及此事。
这可怎么办?我开始从孩子家长那里找突破口,孩子姐姐最终答应我可以在周日去家里跟孩子聊一下。可就当我准备动身,事情又有了变化,孩子姐姐称跟弟弟多次沟通其还是不愿意接受采访。
考虑到孩子经历这么多事情,又处于高三关键时期,我便没有再继续坚持。而是换了个思路,想通过警方了解下事情的经过。这件案子有没有最终结案?警方愿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而面对这些未知,只有努力尝试了才知道。
辗转几次找到办案民警和事发时目击者10 月 23 日下午,我终于拿到了办案民警的联系方式。与此同时,我通过跟李皖合姐姐的对话基本掌握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之后,我又多次来到瑶海区,并找到李皖合案件的办案民警,展开了一次详细采访。由于民警大力配合,采访十分顺利。案件基本情况得到了解,但要想使得稿件生动还必须找到事发时的目击者才行。
辗转多次,我找到了事发时被骚扰的女性以及案件被瑶海区检察院立案监督后找到的关键性目击证人,通过面对面的采访掌握了许多细节事实。
10 月 26 日,关于李皖合的公示已经正式到期。我再次拨打瑶海区委平安瑶海建设领导小组的电话,了解到在公示期间并未收到对此公示的异议,已经正式认定李皖合为见义勇为。之后,我又敲开了醉酒男子的家门,通过聆听醉酒男子的妻子讲述,了解到其事发至今的经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徐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