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国庆期间,位于长江马鞍山段的黄金水道上,船舶运输异常繁忙。安徽拥有内河航道里程6228公里,内河船舶运力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外贸进出口货运量的90%靠水运完成,航运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
去年年底,安徽长江干线第一座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以下简称为“接收站”)在马鞍山建成并投入运行。日前,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跟随“安徽交通执法服务长江大保护媒体走基层活动”采访团,探访了该接收站及附近港口,接收站可为各类船舶提免费便捷的污染物接收服务,确保船舶垃圾、污水不入江,全力守护一江碧水。
船舶污染物实现免费接收
10月14日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长江南岸姑溪河口下游的接收站,只见一艘污染物集中接受船缓缓停泊靠岸,船上载满了从各个货轮收集的在行驶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和污水。这些垃圾、污水上岸后,在接收站经过初步处理后,将进入马鞍山城市垃圾、污水处置系统。
记者看到,接收站建有垃圾处理间、含油污水收集罐、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渗滤液处理设备等设施。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垃圾分为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需要经过垃圾分类后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通过接收船将垃圾接收后,生活污水由管道输送接收站,经处理后纳入市政污水官网;生活垃圾在接收站经压缩处理后转运至垃圾处理厂;含油污水由管道输送至接收站收集罐,转运至专业处理厂再度处理。”
安徽长江干线第一座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投入运行。
接收站工作人员正在处理收集到的船舶生活垃圾。
“目前,船舶污染物集中接收站日接收船舶污水78立方米、生活垃圾700公斤。不仅如此,马鞍山港35座码头都建成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靠码头的船舶可以直接投交垃圾和污水。”马鞍山市交运局党委书记、局长谷强告诉记者,接收站建成后,船舶不用靠码头就可以送交生活垃圾和污水,极大地方便了船员。此外,马鞍山全港实施免费接收、转运、处置船舶污染物,成本全部由政府承担,也提高了船员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
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9月底,接收站累计接收处理船舶生活垃圾68吨,占全港接收船舶生活垃圾总量的40%;生活污水4105吨,占全港接收船舶污水总量的46%。除了船舶生活污水和垃圾,船舶运行产生的油污水同样会对长江造成污染,建接收站也有效地解决了船舶油污水收集处置问题。
全面推进船舶岸电改造
当日下午,记者在马鞍山天顺港口看到,一艘运输船停靠在码头旁等待作业。“以往我们常用柴油作燃料供船舶在停靠期间使用,现在只需要用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用上岸电了。”该运输船通过手机扫描岸电桩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直接为船舶供能。
运输船停靠在马鞍山天顺港口使用岸电进行作业。
运输船使用岸电进行作业。
天顺港口副总经理潘苏云告诉记者,当船舶进入码头作业超过2小时后,港口会要求船舶连接岸电,船舶完成作业后,可以根据实际使用电量扫码付费。潘苏云表示,自去年年底岸电设施投用以来,仅天顺港口岸电设施就已提供超过2190小时船舶供电服务。
目前,马鞍山市已全面建成港口岸电设施,今年8月全面启动船舶岸电受电设施改造工程。据介绍,岸电改造后,船舶在停靠码头或服务区时能很好地使用低碳高效的岸电,来满足船上各设备的用电需求,提高船舶节能减排能力,减少因船舶发电机持续运转产生的废气污染。
除此以外,马鞍山市不同吨位等级营运船舶均已接受生活污水储存系统改造。执法人员利用技术手段,要求船舶营运单位使用“船E行”,对每日投送的垃圾、污水进行网上记录和上报,交通、城管、住建、海事等部门可以随时对污染物收集、接收、转运、处置情况进行线上、线下监督检查,保障船舶污染物在收集、接受、转运、处置全过程实现闭环管理,实现“零排放”。
记者了解到,为了规范建设“航道上的安徽”,保护美丽长江,自2021年以来,全省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机构全面加强水路交通综合执法,共实施行政处罚5104例,在禁限航、污染防治、岸电使用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等违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积极参与长江禁捕和打击非法采砂,为建设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保驾护航”。
顾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刘旸 摄影报道
编辑:陶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