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谱后难觅“宣州老兵”姜埰后人 家族人士希望完善谱系 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明末清初学者姜埰别号敬亭山人、宣州老兵。因直谏下狱,谪戍宣州卫,明亡守戍所不返,临终嘱咐其子,国破君亡骸骨不可归,后葬于宣州敬亭山麓石碣。日前,记者接到北京农林科学院研究员、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姜全的电话,作为姜埰四弟姜坡的后人,他曾到访宣城专程找寻,然而遗憾的是,关于姜埰的后人并没有太多消息浮现。姜全表示,无论是作为家族的完善,还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他希望能够获得更多知情人提供的线索,完成心中夙愿。

记者了解到,姜埰是山东莱阳人,崇祯庚午年举人,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初除密云县令,改知仪真县(今仪征),有政绩,升为礼部仪制司主事,选授礼科给事中。以弹劾权贵,受廷杖入狱,谪戍宣城卫。北都先后为李自成军、清军所破,乃移家江南。与弟姜垓流寓苏州,葬于宣城县敬亭山麓。门人私谥“贞毅先生”,立祠于虎丘剑池之侧。

光绪丁亥年姜氏族谱。

姜全告诉记者,姜埰共有兄弟四人,140年前修过家谱后,姜埰和姜垓的后人就联系不上了,其他两支姜圻和姜坡的后人都有联系。据介绍,姜埰的长子姜安节为守墓,举家从苏州(艺圃)迁到宣城。后人或只知道从苏州迁来,不知之前从山东莱阳到苏州,也或不知敦睦堂这个祖堂号。

作为姜坡的后人,姜全一直热心找寻完善家族谱系。2019年他曾专门来到宣城找寻。他了解到,姜埰墓原位于今烈士陵园后西林变电所旁,现已毁。在宣城市博物馆内,他也见到了姜埰夫人的墓志铭,这也是与姜埰有关联的唯一实物。

姜埰墓出土的姜埰妻子墓志铭,现位于宣城市博物馆。

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童达清告诉记者,姜埰坚持葬在宣城,爱国情怀可见一斑。多年来他们一直关注他的后人,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未能发现。记者了解到,姜埰及其所著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第222期《“宣州老兵”姜埰及其<自著年谱>》中也有提及,文中称明清易代以后,姜埰僧服隐居,从事著述事业,所为诗文甚多,姜埰《自著年谱》,题为“《姜贞毅先生自著年谱》”,是现存为数不多的明遗民学者自撰年谱中之一种。

文中指出,姜埰《自著年谱》,出自亲身经历明清鼎革之变的明遗民之手,所记又系其亲身经历与痛苦遭遇,更为真实可信。《续谱》虽由其子嗣补续,然相随多年,深知行迹,故所记皆信而有征。所以,姜埰《自著年谱》及《续谱》,均属于第一手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献价值。

姜全认为,作为历史中重要的人物,姜埰与现实的关联也很密切。他曾在今扬州仪征当过十年县令,当地也把他作为廉政教育的人物。《中国纪检监察报》一篇《廉循久任的县令姜埰》一文中曾对此进行了阐述:姜埰在仪征十年间不为虚名,实实在在地为仪征人造福。姜埰把防御工作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他对濠河进行疏浚,仪征城四周一千六百丈,宽十丈,深一丈,并在南门建吊桥,用于防敌和漕运。为防止敌人的骚扰,他还在胥浦桥建敌台,可以说做到未雨绸缪,他眼光长远,心中装得更多的是老百姓的安危。姜埰在仪征所做政绩还有很多,1641年他调任京城,临行之际,他不无感慨地说“计前后作令凡十年,盖宵旦彷徨,憔悴万状,似有自信处,故五十而齿危发秀(年高眉秀)者,令劳苦功故也”,崇祯帝御批“廉循久任”之语以示嘉奖。

光绪丁亥年姜氏族谱。

“所以我觉得这次找寻无论是从家族的完善,还是从社会意义提供多方面正能量来说都是有意义的。”姜全说,他也准备把手头掌握的山东莱阳光绪丁亥年的族谱信息,提供给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界人士,更多来挖掘历史人物的价值。如果您也了解与姜埰有关的线索,可以拨打新安晚报热线电话0551-62639900反馈给我们,帮助他的族人完成心中夙愿。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陈牧

编辑 张大为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