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黄春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建议校企建立人才合作共享机制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在任何一个行业领域,技术创新都是一个中心话题,因为创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不少中小企业因技术创新缺乏激励和保障机制,以致职工自主创新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足。”结合自己在技术创新工作中的实践和探索,全国人大代表黄春燕建议,企业在激发动力、搭建平台、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增强职工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黄春燕

“在企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既是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唯一途径。职工是企业创新的主体,职工技术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工技术创新能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黄春燕说,企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管理问题,人才是技术创新过程中最活跃、最关键的要素,而激发人才的创造性要靠科学的管理和激励机制,通过进一步优化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黄春燕建议,进一步完善与技术创新相关制度建设,实施人才战略,加强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设,鼓励技术、技能人员开展技术发明、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密切配合技术创新工程,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采取各种手段对职工进行培训、轮训,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才兼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强、层次高的技术专业队伍。建立专业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员制度,建立有效人才管理机制,为技术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的环境和工作动力,激励技术、技能人才积极投身于技术创新,通过技术创新精品出人才。

“企业要建立与高校联合技术创新机制,推进产学联合,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根据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建立持续有效的合作关系,通过成果转化、委托培养,逐步形成以本企为主体、高等院校广泛参与,资源共享,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黄春燕说。

此外,她还建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院校要面向行业、企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将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企业与职业院校要建立人才合作共享机制,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有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应主动参与实训基地、教学团队和专业课程建设,与相关院校共建产业学院、大师工作室、实习实训基地,开展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高质量,高品质的技能人才。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叶晓

编辑 陶娜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