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4月17日凌晨4时起,芜湖市主城区暂时实施静态管理。为保障重点企业正常运转,芜湖综合保税区管理局开始协助企业办理“重点企业员工一次性返岗证”。很快,台达集团在芜湖生产基地的部分员工就收到了证件。据统计,4月17日—4月24日:台达集团芜湖生产基地(包括中达、华丰)均未停产,市内厂区外一次性返岗535人,为芜湖市首批返岗人员。
在芜湖,营商环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让企业真正受益: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不断立足制度创新,推进“标准化+非标准化”企业综合服务新模式,持续帮助企业降低行政审批、物流、融资等综合成本。
厂房报建全程仅需跑两趟
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2月,由台达集团投资,一期厂房2008年全部建成。基于芜湖片区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府优质的服务,台达集团又投资建设了二期厂房。公司公共事务部负责人介绍说,在二期厂房报建的过程中,他只跑了两趟,一趟是递交材料,一趟是领取规划许可证,办理流程十分顺畅。
除了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台达集团在芜湖还拥有华丰科技电子(芜湖)有限公司,两所公司约5000名员工,其中约一半员工为芜湖本地人。随着芜湖综合保税区内的企业越来越多,厂区内的停车位面临严重不足,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正在规划建设停车场,解决企业员工停车难问题。不仅如此,芜湖片区还通过多方协调,让公司外地员工的子女顺利入学。
本轮疫情以来,芜湖综合保税区管理局主动作为,不仅为企业员工发放“一次性返岗证”,也为企业物流用车的正常运行保驾护航。“芜湖市实施静态管理期间,从上海过来的物流用车进出芜湖不方便,更别说开到厂区了。”该负责人表示,芜湖综合保税区管理局了解到公司难处之后,从报备车辆信息,到对货物进行核酸检测,最后将车辆送到高速口,全部亲力亲为,确保全程闭环管理,助力公司复工复产。
在各方扶持下,2021年,台达集团芜湖基地的中达电子和华丰电子共实现营收约25亿元,进出口额约4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约7.8亿元,均较2020年有大幅成长。
优化营商环境促进企业发展
2021年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首个综合服务中心在芜湖片区启动运行,通过创新打造“标准化+非标准化”企业综合服务新模式,帮助企业降低行政审批、物流、融资等综合成本,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方面,政务服务大厅提供“标准化”行政审批服务,打破职能部门派驻窗口的传统模式,对标上海徐汇区设立无差别综合受理窗口,企业递交一次材料或提出一次诉求就能办理芜湖片区承接的事项。另一方面,开设“非标准化服务区”,主动上门收集企业诉求,重点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个性化问题,为企业提供“管家”式定制化全生命周期服务。
为落实好这一企业综合服务新模式,芜湖片区成立了片区行政审批局,采用一枚印章管审批,集中承接、一站办理382项省、市赋权,做到了“一窗受理、一章审批、一网办件、一次办结”。同时,通过“助企纾困”专窗、四送一服平台等渠道,收集企业诉求,再通过受理—交办—调度—督办—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有力推动问题解决。特别是针对企业比较关注的融资、用工、政策兑现等问题,专门设置了金融超市、人才驿站、政策兑现联审平台,精准、及时、便捷地满足了企业诉求。此外,全力推进制度创新,对收集到的200余条企业诉求逐一梳理研究解决,形成了具有在全省范围内复制推广价值的制度创新案例13个,帮助企业解决了一批制度障碍。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已成为芜湖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强大动力。今年一季度,芜湖片区实现开门红:完成进出口总额127.8亿元,同比增长25.8%;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1887万美元;芜湖综保区实现进出口额4.87亿美元,同比增长105%。下一步,芜湖片区将继续着重抓好制度创新、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清单化、闭环式抓营商环境,努力打造比肩全国标杆的内陆港口型自贸试验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