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痴情于水面的新农人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时值5月,在安徽省怀远县白莲坡镇邵王村,方方正正的虾塘伴着一大片耀眼夺目的金色麦田,错落有致,当通红的落日印在水面上波光闪耀,犹如打翻的调色板。

早上五点半,皖浙农业的负责人张春连便开始和工人一起下塘倒虾,将一箱箱龙虾装上货车销往周围县城之外。

如今,从起初承包的100亩地到如今的稻渔综合种养2580亩,带动周围8000多亩土地进行稻渔综合种养。种养之外,他变成了家乡产品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新时代奋斗的新农民。接受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时,张春连说的最多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产品走出去,带领乡亲们创收增收、共同富裕。

创业 回到家乡才是本色

2003年,28岁的张春莲去往浙江杭州谋生,在这期间他搞过运输,合伙办过酒店,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带给他机遇的同时也让他经历挫折。2017年,他注意到家乡白莲坡镇贡米在杭州这样的鱼米之乡也受到当地人的追捧。于是,张春连将创业目光投向家乡的农业养殖。

白莲坡镇因其地理优势,紧靠茨淮新河,常年光照充足,水浇地众多,雨量充沛,糯稻灌浆期昼夜温差大,独特的气候条件,养成了独特的稻渔种养条件。

经过前期的市场调研,张春连的稻渔种养之路便开始了。2018年6月,张春连创办了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创业之初,张春连流转承包土地100亩,开展稻虾综合种养和小龙虾繁育。刚开始时,种养技术是关键,面对陌生的创业领域,张春连向专家请教学习,自己翻阅资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穿行在稻田和虾塘中。

几年下来,张春连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致富能手。综合种养给张春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50亩的养殖田来算,一年龙虾收入15万元左右,水稻收入7万元左右,每亩地的纯利润能达到3000元。此外,目前公司雇佣当地群众约60人在家门口就业,示范带动3户群众开展稻渔综合种养200亩。

发展 坚守品牌方得初心

所谓“稻虾共作”,就是一块地里实现两份收获。“龙虾是稻田里的清道夫,龙虾养在稻田里,能吃杂草、水生生物,还能消灭危害性幼虫,从而起到除草除害作用。龙虾觅食活动,还有助于稻田松土、活水、通气,可增加水溶氧量,同时排泄物还起到了增肥效果。水稻根系发达,又反过来为龙虾生长提供了遮阳的栖息场所。”张春连介绍说。

了解了市场的需要,张春连不仅打通蚌埠市周边市场还扩展省外市场,他主动对接北京簋街小龙虾市场,成功打入北京市场。龙虾的品质得到认可,最重要的还是口感,和别的养殖大户不同,张春连平时给龙虾投喂海鱼等海产品,每年他的虾塘里消耗海鱼200多吨,同时依托茨淮新河优质的水源,张春连的龙虾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远销江浙沪粤京。

对品质的坚持造就了品牌的美誉度。皖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白莲坡首家进行有机转换认证的企业,虽然每年施用生物药、有机肥和进行第三方机构检测的费用不菲,但是张春连坚持这么做,他说:“要让顾客放心、安心。”

稻渔综合种养做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有效解决粮食生产与水产养殖争地、争水矛盾,实现养虾、种粮两不误,同时这种“稻渔共养”绿色生态种养模式种出来的大米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在2020年11月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皖浙农业的粳米在全国“渔米”大比拼中摘下金奖。

专注 做好新时代新农民

“我是农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我最能感受到‘种地’的辛苦。”采访中张春连告诉记者,当自己成为一名农民时,才能体会到农民的艰辛。张春连为人熟知的,是他黝黑的肤色。平均每天直接被阳光照晒两个小时,上午倒虾、下午巡塘,几乎每一个环节他都全程参与。

每天晚上张春连都会骑着电动车去巡塘,看看虾塘里是否有蓝藻,那个虾塘里的网漏了需要修补,稻田里的水质情况如何……4月到6月份,是龙虾出塘的好时间,张春连需要和工人一起工作,忙碌时需要从早上五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三点。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壮大,截至目前,张春连“稻渔共养”的面积已经扩大到了2580亩。同时,张春连利用水稻田优质的水源和生态环境还进行了甲鱼的养殖。

张春连返乡创业后带动家乡年轻人创业致富,如今将家乡稻虾共养模式发展壮大,对打造优质稻渔品牌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他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从打工城市回到了家乡,做起了稻虾综合种养,走上了致富路。

临别时,记者看到张春连站在塘边和过往的村民打招呼,看着虾塘里偶尔冒起的水泡,夕阳的余晖照在他黝黑的皮肤上,他想这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张楠楠 杨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李勇

编辑 陶娜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