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5月25日,宣城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2年“宣城市最美科技工作者”名单,10人入选。1996年出生的安徽江南泵阀集团有限公司工程师邱军强,是其中最年轻者。
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021年“长三角百项工匠绝活”、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些了不起的荣誉,都属于年轻的邱军强。他不是什么名校毕业的高材生,18岁从职高毕业后就成为厂里的一名学徒工,多年来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学习、钻研、创新,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别样人生。
勤奋好学的“门外汉”
邱军强出生于泾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农民。2011年,他进入的宣城市工业学校读书,这是当地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邱军强学习的是种植类专业。2014年,18岁的邱军强从职高毕业后进入了安徽江南泵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成为车间的一名普通学徒工。“我们这个年纪的同学,愿意到厂里干活的人比较少,觉得又脏又累。”邱军强告诉记者,他当时听了父母的建议,成为了一名工厂工人,没想到很快就喜欢上这份工作。
邱军强是一个喜欢学习的人,由于在学校学习的专业和工作岗位完全不搭边,初进工厂的他是一个妥妥的“门外汉”。但是,在师傅的教导下,他对机械方面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成为促进他不断学习的动力。学习设计图纸、熟悉设备操作、改良生产技术……邱军强不断成长。
好学上进的邱军强也被领导看在眼中。“那时候工作没两年,已经不是学徒工了,厂里进了一台设备,在我们那是比较先进的设备,没人会操作,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我。”邱军强告诉记者,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他主动在网上报名了相关的课程,每天晚上下班之后就在电脑上直播网课,“那将近一年的时间,我几乎没有娱乐活动。”因为上课的时候不能立即听懂老师讲的内容,他都是边学边记,学习笔记至今还保留着。
深入研究破解行业“心病”
喜钻研、爱学习的邱军强工作的时候总是随身带着一本笔记本,遇到了问题会马上记下来,之后再好好研究解决办法。
邱军强发现,市场上现有脱硫脱硝离心泵的研究及应用存在耐磨、耐高温、耐腐蚀性差等现状,并使得故障率高,水力损失大。这个行业问题一直是他心中的一块“心病”。2019年,他对脱硫脱硝行业机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探索,通过对湿法脱硫、脱硝、热碱、酸洗、酸再生行业的深入调研和现场。
在对案例模具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邱军强对原有技术进行创新,实现了多向模压成型技术,使得离心泵内衬高分子复合材料实现多向均匀受力、烧结成型技术,从而提升了过流部件质地致密性能和表面光洁度,解决了流动性较差的氟陶合金材料在单向模压成型时,远离受力端,避免了质地疏松、表面粗糙、耐磨性差等难题。
“基于大型脱硫脱硝离心泵节能降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让邱军强获得了2019年“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这项成果不仅获得了专业机构的认可,也给企业增加了收入。
他吃苦耐劳被称“钢人”
邱军强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付出的汗水是分不开的。企业创新设计的不锈钢自吸离心泵在现场焊接时,身边负责焊接的同事发现焊接方案并不完善,邱军强收到信息以后,决定立即重新制定方案。那段时间,他常常在车间一待就是10多个小时,晚上又继续熬夜更改方案。高强度的焊光让他脸上的皮肤起皮又蜕皮,身边的同事们都开始称呼他为“钢人”。通过两个星期的时间日日夜夜的奋战,最终他不断试验、不断推敲,最后给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别人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吃苦,他笑着说,“就是想把事做好,做不好,也睡不香”。
多年来,邱军强参与研发的多项产品均获得安徽省新产品证书,其中两项产品近两年新增经济效益达956万元,研发的3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他对产业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近年来荣获202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宣城市劳动模范”、2021年安徽省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等荣誉,他的工作绝活“机械加工”入选2021年“长三角百项工匠绝活”……
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核心骨干,邱军强没有耀眼的学历,却成为一名“最美科技工作者”。他现在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同时,致力于企业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荣誉是对我的肯定和鼓励,今后依然会踏踏实实工作,争取作出更多的贡献。”邱军强说。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曹庆
编辑 陶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