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7月16日,庐江县的丁大哥上山采山货,不料路遇300多斤的大野猪,危急时刻,他赶紧爬上树,这才躲过一劫。“我不往树上跑,它肯定会攻击我,那(我的)小命就没有了。”
野猪在安徽闯祸时常见诸报端。6月3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下称《三有名录》),野猪“失宠”,并未出现在名录之中。调出“三有”名录后,安徽省具体的执行政策还在研究协调推进之中。
安徽野猪丰富度高
记者从安徽省林业局了解到,根据2022年安徽省林业局委托安徽师范大学实施的全省野猪种群调查数量显示:安徽省野猪的种群数量总共约6.8~9.8万头。
据安徽省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二级调研员吴月龙介绍,野猪在安徽境内除淮北平原外,其它丘陵山地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于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红外相机监控结果显示,野猪的拍摄率在所有兽类中最高,说明该物种的丰富度最高。
野猪数量的增加与生存环境、保护措施、天敌减少有关。近年来,由于封山育林等政策的实施,安徽各林区森林覆盖率逐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状况明显好转,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同时,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的贯彻执行,各地狩猎工具,尤其是猎枪得到有效控制,来自狩猎的威胁大幅度减小。
此外,在安徽森林生态系统中,野猪的天敌是华南虎、豹、云豹等大型猫科动物和狼、豺等犬科动物。华南虎在安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就几乎绝迹,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狼也基本消失。
近年来高强度的红外监控也没有记录到豹、云豹和豺,在有关部门访问调查过程中,无论是各地林业巡护人员,还是经验丰富的老猎人,均表示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些食肉动物。这些大中型食肉动物野生种群的极度减少,致使野猪种群数量失去了自然天敌的有效控制。
“野”出不少祸
当野猪数量过高,在林区栖息地内食物资源匮乏的条件下,野猪的活动区范围会扩张到林缘附近,靠近农耕地活动,并且选取农作物作为主要食物来源,会对农田、林木造成较大的破坏,导致经济损失。
近年来,安徽省山区的野鸡、兔、山羊、獾子、野猪等野生动物经常偷吃农民种植的玉米、花生、山芋、水稻、小麦等粮食,其中以野猪食量最大,破坏性最强。它们成群结队,啃玉米、刨花生,所到处农作物一片狼藉,严重时会造成连片的大面积破坏。
去年7月,巢湖市蛇山社区居民李女士反映自家种的两亩多玉米、花生、山芋全被野猪毁了,与她家遭遇相同境况的还有几十户村民,当时不少村民目睹了野猪毁坏农田,村民采用纱网阻拦、敲锣惊吓等方式,但是效果不佳,地里的农作物几乎绝收,只好翻新了新的作物,最终当地社区进行摸排、登记,联系保险公司进行赔偿。
恐吓驱赶是村民驱赶野猪最主要的方式,有些地方以自然村或村民组为单位,轮流到田间、地头值班,用放鞭炮、点火堆、敲锣、打鼓、齐声呐喊等办法驱赶。开始,这些办法有点效果,可时间一长,这些办法就失灵了。此外,为了避免野猪危害,有的地区还改种了其他作物,如茯苓、瓜蒌等。
野猪不仅侵害农田。今年5月,两头野猪在六安市横穿高速,正常行驶的车辆驾驶员来不及躲闪相撞,一头野猪当场死亡,好在车上人员没有受伤。去年12月,一头200余斤的成年野猪闯进潜山市区居民家中,四处冲撞,为避免野猪伤人,警方将其现场击毙。
今年安徽省“两会”期间,安徽省人大代表、宣城市渔业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吕永春就提出,当前野猪种群已经泛滥,建议林业部门将野猪从安徽省野生动物保护名录中删除,并取消狩猎限额,将来根据野猪种群变动情况需要列入时再重新列入。
野猪目前还受保护吗?
记者咨询安徽省林业局了解到,野猪虽调出《三有名录》,但仍属于陆生野生动物。涉及生态保护、食用、野生动物致害等情况,仍适用《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有关条款。
野猪调出《三有名录》后,安徽省具体的执行政策还在研究协调推进之中。工作人员表示需要考虑到的是其种群调查监测、危害防控、猎捕管理、人工繁育、禁食等相关政策如何推动落实。
另外,该工作人员还表示,野猪数量过多不利于生态环境,同样的,野猪作为广泛分布的大中型哺乳动物,也是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保持野猪种群的健康稳定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加强种质遗传资源保护等具有积极作用,主管部门考虑野猪管理工作时会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关系,着力营造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的社会环境。
大皖新闻记者 于源绮
编辑 张思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