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走出抑郁的“我们”

大皖新闻讯  1月31日,安徽的林一放假在家,没有像往常上班那样早起,他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思考来年的工作规划。去年下半年,林一和朋友开了一家公司。“下半年就亏了10万元左右,明年应该会更好,能赚钱了。”对于公司的前景,他表示乐观。

身边的朋友同事都认为他是一个肯拼肯干、豁达乐观的人,很难想象到4年前他曾经是一个中重度抑郁患者,一度想要结束生命。他时常庆幸自己最终用一年多时间战胜了抑郁。

失败

2023年不是林一第一次创业。2017年,27岁的他手握两百万首次离职创业,失败了,他被确诊为中重度抑郁。

林一是安徽人,大学毕业后去往杭州打拼。2014年,他进入一家企业,短短半年就从基层人员坐到销售总监的位置,月薪少则五六万,多则十几万,一时间风光无限。

几年后,有着强烈事业心的林一决定创业,但因为经验不足等各种原因,创业资金在七八个月时间就全部亏掉,不仅如此,还因为创业借贷六七十万。“当时觉得天塌了。”

创业失败的林一备受打击,紧接着女友也提出分手离开。“家里人也抱怨我,为啥放着好好的销售总监不干,非要创业,把钱都亏完,女朋友也分手了。”

负债累累的林一也被从前的朋友、哥们所疏远。“有钱风光的时候就是爷,落魄了就啥也不是。”林一回忆,当时体验到世态炎凉的他不相信爱情,也不相信友情,变得不爱说话了。

“那时候过度敏感,走在大街上,看到街边的人谈笑风生、嘻嘻哈哈,我都觉得是在看我笑话。”林一说,更别提回老家的场景,看到村头大爷大妈在侃大山,觉得他们是在背后说他闲话。

痛苦

不爱说话、越发敏感的林一逐渐地也不爱出门了。他经常把自己关在室内,没日没夜地躺着。没有安全感的甚至睡在了床底下,铺着垫子,蒙在被子里,只露出头。白天,林一也会拉上窗帘,不想透一点光进来。

“收拾房间是不可能的,洗澡也是不会洗的,连吃饭都懒得吃,筷子都不想拿起来,有时候三四天都不吃。”林一明显感觉到自己变懒了,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动力,那年如往年一样回老家帮忙干活,家里人都在忙前忙后,他却一点都不想干,也干不了。

不仅如此,林一还意识到自己情绪极不稳定。就算是穿个袜子一时间没有穿上就会暴怒,甚至把袜子扯烂。“暴怒后恢复理智,又埋怨自己为什么成了这样,真是觉得不想活了。”林一说。

林一明白,自己心理一定是出问题了。于是,他去往上海看了心理医生,被确诊为抑郁症。医生说抑郁症是心理疾病,有病就要及时治疗,别太焦虑,别太自我,不然会愈演愈烈,陷入恶性循环。

但一向讨厌药物的林一选择不吃药,自己抗,因为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变好。实际上,后来的抗抑经历证明这个病没有那么容易战胜。

生了病的林一待业在家,每天靠玩游戏,看直播,追剧来消磨时间,因为他并不喜欢这些。“睡醒了就玩手机,看新闻,玩游戏,玩累了就继续睡,有时候还没日没夜看电视,不能停下来思考,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就这样,林一痛苦了一年。

林一清楚地记得,直到有一天他问了自己一个问题:你要怎样度过一生?原因是他看了一部电视剧,看见秦国由弱变强,他有感而发,自己这么年轻,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后面一定还能干出成绩。

改变

林一开始觉得自己有些变化了,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沉沦于创业失败的痛苦,更没必要一直纠结于朋友们的疏远离开。他决定走出这个小房间,“不管是不是在这个城市呆着,至少不能窝在房间,除了睡觉,必须在户外。”

为了给自己换个心情,林一还搬了家。“因为没钱睡了几个月网吧,后来租了个只能容纳自己的小房子,特别压抑,透不过气,所以我后面果断换了个带阳台独卫的大房间。”

为了还债和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林一开始找工作,面试了400多家公司,三个月后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到了新公司,远离原来的同事和朋友,都和我没关系了,重新开始。”

林一做出了改变,抑郁仿佛有所缓解,但有时依旧会胡思乱想,心情低落。“我没办法,我只能暗示自己,我阻止不了胡思乱想,但我可以改变我想的内容。”林一总结出来了自我安慰的信条,“这件事再坏能有多坏?”

2018年12月,林一在朋友圈写下,“忠于自我未必有结果,坚持努力也不一定换来成功,但有天,回首过往,是胸怀壮阔,还是满心懊悔,取决于我们的每一个当下,愿你不负此生。”

渐渐地,林一不再那么痛苦,时间来到2019年6月,他觉得自己基本正常了,战胜了抑郁。一直到现在,林一几乎没有复发。“但有时也会莫名无精打采一整天,我就自我反省,是什么事情让自己心情不好,找出来解决它。”

病因

恢复后的这四五年,林一时常也会回忆曾经生病的日子。“当时很痛苦,感觉走出来太难了,现在想想没什么大不了,就像自己生了一场大病,痛苦挣扎了好久才好而已,坦然面对。”

林一认为自己的经历相比严重患者而言算幸运的,因为他从只能看到世界坏的一面到发现美好的存在,从生病到恢复,只用了一年多。

今年26岁的王冰就不像林一那么幸运,患有抑郁症近一年的她还没有看到战胜的希望。过重的工作任务、奇葩的领导、复杂的职场关系让其难以承受,每天深夜加班的她常被“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碰到这样的工作”“真的看不到希望”此类的念头折磨。

林一分析自己抑郁主要是承受了巨大打击和创伤,而王冰则认为是工作环境太差且无法远离。有人说,会否抑郁和人的心理素质有很大关系。究竟是不是这样?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医生蒋鸣坤解释,敏感脆弱、没有韧性或者弹性的人确实可能更容易抑郁。“因为高敏感的人可能关注得更多是不好的,对好的往往不太敏感,而不好的就会造成情绪低落。”

今年已经是蒋鸣坤做改善抑郁、焦虑情绪短视频科普的第五个年头了,他坚持通过正面思维训练帮助了不少网友。关于抑郁症病因,蒋鸣坤表示目前没有完全理清楚,主要原因包括:第一遗传因素,抑郁症有基因相关性,这往往容易被忽略;第二,和患者负面的生活世界、生活应激、创伤有很大关系。

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9500万,每年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近年来,新闻中关注的抑郁症患者有青少年学生、也有职场中青年,甚至有因为承受不了抑郁带来的痛苦而自杀的明星,抑郁症已经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如何看待这一社会问题?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认为,目前广泛存在的内卷现象导致每个人身上都有压力,但工作环境、经济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不尽相同,抑郁情绪程度也不同。对于短期目标而言,如果实现了,压力自然减少或者消失,而对于持续追求一种社会环境或个人能力无法在短期内实现的目标,这种压力则需要进行心理调适。

战胜

为了让自己好起来,王冰也去看过医生,医生建议她吃药治疗。她照做了,吃了两个月的药,心情并没有明显改善,于是选择了停药。在王冰看来,自己如果不辞掉工作,可能就好不起来。

但王冰的工作在家人朋友眼里是一份稳定的、有着可观收入的体面工作,所以对她寄予厚望。“爸妈不会让我辞职了,而且我辞职了换份工作可能还不如现在。”所以王冰没有辞职,抑郁也没有好转。

每当抑郁情绪涌来,王冰大多时间独自哭泣发泄,有时也选择和朋友倾诉。林一则选择玩和睡来消磨时间,极少与人交流。最终,林一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自己走出抑郁。

如何战胜抑郁?蒋鸣坤表示方法很多,主要依据程度来判断。他表示,一般的抑郁情绪可以通过自我调整,比如多跑步运动、多和积极的人在一起、多给自己正面陈述的话等。如果是严重程度的抑郁症,比如思维迟钝,那么首选是药物帮助,除此以外可以有物理治疗,比如经颅磁刺激等。

另外,患者还可以选择心理方面干预和治疗,包括精神分析、正念冥想和行为认知。“每个患者情况不同,所以方法不同,但目前主流的还是行为认知治疗,则是改变抑郁症患者的认知错误,效果比较明显。”

“我比较推荐的就是正面思维,给自己一个正面的场景感受去感知美好,聚焦美好生活可能会对于我们大脑的形态和功能有比较明显的改善。”蒋鸣坤建议患者有意识地训练大脑,不要让大脑总关注不好。”

除了个体的治疗和调整,王云飞认为社会也应该建立起社会救助和保障机制,相关部门合力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问题、发现困境中的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工作经验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专业帮助。

那么,“还好走出来了”这句林一口中的庆幸,一定会在无数个王冰口中说出。

大皖新闻记者 汪艳(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一和王冰均为化名)

编辑 张大为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