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中午,高考首门科目语文考试结束后,作文题目引起热议。
从试题形式上看,今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大部分都是对文章体裁不设限的。全国甲卷、新课标I卷、新课标II卷、天津卷等都是以“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为切入点,与以往一些作文题要求写演讲稿、读书感悟等文体相比,今年试题的要求更加宽泛,只要和材料有关联就可以谈,也给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度。
阜阳市一考生进入考场 戴文学/摄
从试题内容上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注重关注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全国甲卷作文试题中“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天津卷作文题关注“被定义”和“自定义”,都是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这些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
安徽去年和今年的作文题具有一定延续性,去年作文题是“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今年则是对人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的思考。
安徽省新课标I卷作文题是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思考,探究个人与日新月异变化的世界之间的关系,探究飞速发展的高科技、人工智能,是否解决了更多问题。新课标II卷,提出地球上生活的个体和月球的关系,也是一种个人与外界、人与自然相处的问题。
天津卷作文题则是怎么定义自我的问题,比较侧重个人的内在成长,如何认识自己。
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这三个维度可以涵盖很多作文题。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在备考中要关注这三个维度的话题,而这些话题也与学生自身的成长过程密切相关。
安徽新课标II卷上的题说到月球背面、嫦娥4号等热点新闻,说明出卷者非常关注当下热点,热到甚至正在发生。这也提醒了广大考生,要胸怀天下,不能只读圣贤书,不关注外界。要抓住新闻核心的内容——以往奔月是正面取样,这是第一次到月球背面,像这种带有标志性的新闻点就要抓住。
再一个启示是,辩证思考非常重要。科技在发展,但未来不是只能有一种方向,科技解决了很多问题是不争的事实,但站在“人”的层面上,还有些问题需要纵深思考。
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不是让我们一劳永逸了,而是让人可以有更多时间去探索目前智慧未能解决的问题。这一点,本身就带有思辨性,思考接下来还可以做哪些问题,也是具有前瞻性、思辨性的。
通过这些高考作文题目,引导学生看问题不能单一化、绝对化、一刀切,在眼界和思维上也是对学生的引导与启发。
高考作文题,再次提醒我们要重视思辨性。社会不断发生变化,而思维的方式、思辨的态度是最重要的。教材课文虽然也体现了思辨性,但还需要老师再挖掘、再加工,才能更好满足当下学子的需求。
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高考作文题对一些关键性、本原性问题的追问,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这些都提醒学生要时时补充时事热点,通过收看新闻联播、读书读报、举行“时政评论”主题课等形式,多参与、勤思考、善思辨。要知道,语文成绩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课堂之外的蓄积。(据安徽时评,黄艳艳 陈婉婉)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