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纸砚,荟萃一地。这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安徽省宣城市,全国唯一的“中国文房四宝之城”。
“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陆游这句诗,表明早在北宋,笔墨纸砚已经并提,“文房四士”也就是文房四宝。
“尖齐圆健”四德兼备的宣笔,“一点如漆、万载存真”的徽墨,“轻似蝉翼白如雪、抖似细绸不闻声”的宣纸,“端肌歙理、文武兼济、凝腻净润”的宣砚,千百年来,共同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也彰显着中国文人的独特审美。
制作宣笔 李博 王兰兰/摄
岁月如梭,美好的东西总会被遇见。
一
9月4日,对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而言,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中国文房四宝现代产业学院在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并同步成立中国文房四宝产业学院理事会。
这显然是一盘意味深长的大棋。
一切发展都是人的问题。宣城市通过成立专门学院,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非遗+人才”融合发展,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扎实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是为了让文房四宝永续流传。
在宣城,笔墨纸砚都分别传承了千百年。
“纸寿千年,万载存真。”这张始于唐朝、历经108道工序千锤百炼的薄纸,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府管辖,故得名“宣纸”。
泾县宣纸 刘勤利/摄
“烟雨笼泾川,山泉涤草檀。”泾县成为宣纸的原产地,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这里地处中纬度南沿,常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质优良且富含酸碱,而当地又盛产沙田稻草和青檀树,这些都是制造优质宣纸的必要条件。唐代以降,宣纸因质地绵韧、光洁如玉、不蛀不腐、墨韵万变的品质一纸风行。
宋末,曹姓人迁至泾县西乡小岭一带,以制造宣纸为生,延续700多年。明清两代,小岭曹氏宣纸制造技术和加工工艺日趋精湛,生产规模和对外影响达到鼎盛。抗战时期,宣纸没落,一直到解放后才逐渐恢复。此后,逐渐复兴,“红星牌”宣纸更是声名远播,三次蝉联国家质量审定委员会金质奖,相继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华老字号。
挥毫落纸如云烟,中国书画艺术离不开宣纸,多少千古名文、经典巨著都是依赖宣纸的承载、流播而“万载存真”。
提到宣笔,历史更为久远。据韩愈《毛颖传》,公元前223年,秦大将蒙恬和王翦南下伐楚,路过中山地区(即泾县黄村镇安吴一带),采中山优质兔毫,在原始的竹笔基础上制成第一批改良的秦笔,是为宣笔鼻祖。
从此以后,制笔业代代流传,享誉千年。隋、唐、五代、宋诸朝,宣笔一直被列为“贡品”和“御用笔”。北宋时宣城籍文学家梅尧臣把“诸葛笔”送给欧阳修,对方高兴之余,题诗感谢:“圣俞宣城人,能使紫毫笔。宣人诸葛高,世业守不失……岂如宣城笔,耐久仍可乞”。
后来居上的“湖笔”,其实也源自泾县。元末明初,由于连年征战,宣笔技师大量流入毗邻的徽州、湖州等地。特别是湖州,制笔大师云集,湖笔制作技艺臻于巅峰。延至明清,湖笔几乎垄断了御笔市场,但“湖笔”之祖仍推宣笔。
提到徽墨,不能不提“中国徽墨之乡”绩溪县。绩溪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徽州古称新安,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文房四宝一直是“千金难求”。
绩溪制墨发轫于唐末。宋代,“流派纷呈,名工辈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天下墨业在绩溪”之说。民国时期,更有胡开文地球墨获1915年巴拿马世界博览会金奖,冠绝天下。
提到宣砚,这里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2004年9月,宣城市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文房四宝协会正式授予“中国文房四宝之乡”特色区域荣誉称号,这是全国唯一一个文房四宝综合类命名。相对于广东肇庆“中国砚都”、浙江湖州“中国湖笔之都” 、安徽歙县“中国徽墨之都”等以单一文房用具为主的地区,这一称号的含金量不言而喻。
制作宣砚 李博 王兰兰/摄
但遗憾的是,由于历史原因,当地砚的生产一直付诸阙如。史载,宣砚起源于东晋,盛于唐。南宋文人高似孙在《砚笺》一书中说:“宣石砚,李白诗:‘笺麻素绢排数厢,宣州石砚墨色光。’”
由于战乱、开采技术限制等原因,明清之后,宣砚逐渐销声匿迹,少有人知。湮灭在诗词和著录中的宣砚被歙砚取代,似乎成为一个遥远的记忆。
那么,李白诗歌赞颂的宣砚石矿到底在哪呢?2010年,痴醉于砚文化的旌德青年企业家黄太海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寻访,在该县白地镇洪川村发现了古老的采石坑遗址,进而发现了宣砚的矿脉所在。据了解,这座砚山名龙潭山,背依黄山白虎峰,为东黄山绵延群峰中的一峰,又与龙尾山一脉相承。
宣砚矿的发现堪称宣城文房四宝发展历史上的大事。2014年5月上旬,因成功恢复失传数百年的宣砚工艺,旌德县被授予“中国宣砚之乡”文房四宝特色区域称号,一举填补了该市“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砚的空白。至此,“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名副其实、实至名归。
二
笔墨纸砚,如何能够对抗时间,生生不息,传承至今?
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始终如一的古法技艺、追求卓越的质量意识和永恒不变的初心匠心。
“每一张纸,都是有生命的。”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的捞纸工、“大国工匠”周东红坚守一线30多年,年均手捞宣纸超过30万张,合格率99%。“一帘水靠身,二帘水破心。”捞纸看似简单,整个过程不过数秒,但宣纸的好坏、厚薄、纹理和丝络就全在这一“捞”上。
捞纸作业 李博 罗鑫/摄
捞纸是“水深”,晒纸就是“火热”。作为纯手工环节,晒纸可说是宣纸制造技艺最精华的部分,丝毫不能马虎。另一位“大国工匠”毛胜利从1987年成为晒纸工,掺帖、蒸帖、浇帖、鞭帖、做帖、牵纸到晒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个动作、每个细节都是手与纸的对话、力与艺的结合。
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执行秘书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长陈建国所言,一个行业没有创新难以发展,但盲目创新也是行不通的。比如说宣纸,如果不是采用青檀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那就不能称之为宣纸。“文房四宝必须保证采用纯天然原材料制作,选料考究,技艺精湛,这就是守正。”
宣纸如此,宣笔、徽墨、宣砚同样如此。
在拥有40多年历史的绩溪县曹素功敏楠氏墨厂,仍使用最传统的方式制作徽墨,雕模、点烟、拌料、制墨等十多道工序,一道不能少。
分毫、滴片、挎绒……在泾县三兔宣笔有限公司车间,工人们一人一座,分工明确,将宣笔制作流程依次呈现……
在旌德县白地镇宣砚文化园安徽宣砚文化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伴随着机器轰鸣,一块块石头被初步打磨成砚台的基本形态,年轻的工匠师傅正埋头细细雕刻时光。
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共同铸就中华文化的“精魂”。截至目前,宣城市文房四宝生产企达359家,直接和间接从事文房四宝产业人员3万多人,年营业收入达18亿元。
三
时光流转,初心不变。
如何确保笔墨纸砚在新时代仍然风华绝代、弦歌不辍?
毋庸讳言,和众多非遗传统技艺和文化产业领域一样,文房四宝行业也面临原材料、人才、营销和效益等多重瓶颈,市场空间不断萎缩,传统工艺濒临失传,专业人才青黄不接,守正创新难以持续,行业发展遇到困难。
如何破题?
一方面,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坚持守正创新。
泾县在确保手工制作和宣纸品质前提下,不断引入新元素、新科技,确保宣纸制作技艺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
该县坚持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仅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就获得授权专利105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加制定宣纸和书画纸国标,主持制定燎草、古艺宣、宣纸邮票纸三项行业标准和宣纸用青檀毛皮地方标准,三丈三宣纸突破了宣纸的生产极限,先后获得安徽省质量管理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多项荣誉,行业话语权稳居全国第一。
针对市场瓶颈,泾县不断开拓宣纸个性化消费领域,先后成功开发出历史古籍、书画装裱、木版水印和具有防伪功能的名画家特供纸等专业类用纸,多款多彩镶金描边宣纸、礼品包装、纸扇和电视墙、灯罩、泳装等家居类纸产品,以及五色信笺、艺术笔记本、重大节日纪念宣等纪念类产品,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传世民宣、梅兰竹菊”系列理财、企业定制收藏等金融衍生类产品,开辟了新的效益增长点。
在绩溪的曹素功敏楠氏墨厂,年轻的掌舵人在恪守传统制墨工艺的同时,聚焦徽墨的吸附功能,开发出“会呼吸的墨”系列产品,既能保持徽墨本身特性,又有吸附甲醛、硫化物、异味的功能,填补了具有净化功能衍生品市场的空缺。
另一方面,必须推动销售方式转型和渠道创新,积极拥抱电商时代。
上庄老胡开文墨厂负责人胡翠霞和胡英华姐妹,以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现代商业的敏锐洞察力,成功将墨厂推向电商新时代。作为当地最早开网店的徽墨老字号,她们如今一个月的销售额便超过以往一年的总和。
徽墨描金 李博 王兰兰/摄
泾县大力发展电商模式,不仅将宣纸文化传播更广,也大大提高了当地文房四宝产业销售额。其中,丁家桥镇更是其中的“优等生”,全镇拥有电商经营主体1600余个,年销售额近5亿元,百万级以上电商企业的年销售总额超2亿元,相关从业人员200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5万元左右。
要实现文房四宝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还必须紧紧把握当今研学游市场大趋势,力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创造全新的文创产品、消费场景和业态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新魅力、绽放新光彩。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宣纸发展。2023年9月,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等十三部门印发通知,提出要围绕“做深传统书画产品、拓展文化创意产品、探索文化艺术服务”三个赛道,丰富产品谱系,延伸产业链条。力争5年主产区产业规模达75亿,整体规模突破100亿,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宣纸产品生产输出基地。
宣城市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振兴发展文房四宝产业工作要求,建立市级牵头抓推进、县级具体抓落实工作机制,成立做大做强宣纸产业工作专班,定期进行调度,研究解决重难点事项。
为了让“金字招牌”更闪亮,宣城市编制《宣城市文房四宝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从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扶持文房四宝产业发展。
宣城市还持续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文房四宝产业注入蓬勃生命力。全市已开发设计高档伴手礼、文房四宝礼盒、学院录取通知书、毕业证书等文创产品410款。
2023年秋季,随着“国纸客厅”正式对外开放,泾县宣纸小镇成了热门旅游打卡地。宣纸小镇(宣纸文化园)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一次完美“牵手”。
截至目前,宣纸文化园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023年接待游客25.8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000万元。宣砚文化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中国文房四宝技艺研学基地、中国国家画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研学基地,2023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研学收入突破800万元。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如何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生”、重现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据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