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茶与夜露相逢,叙写300年茶界辉煌

大皖新闻讯 “有一天晚上叫夜露,从此安茶就有了情愫,这露珠儿留在绿色的茶叶上,有一天就会在你的心里入住,哦,神秘的夜露......”10月20日,在祁门县安茶夜露活动现场,婉转悠扬的《夜露赞》,唱出了祁门县安茶最为神秘的一道制作工序——夜露。

安茶为中国历史传统工艺名茶,创于1725 年前后,内销两广,外销东南亚,是介于红茶,绿茶之间后发酵的紧压茶,民间又称“软枝茶”。在祁门红茶诞生并出名后,祁门安茶和祁门红茶,一黑一红,构建出独属祁门县的“红与黑”密码,书写出了中国乃至世界茶界的百年辉煌一页。

安茶的制作过程十分精细,从采摘到制作完成要耗费半年以上时间,尤其是十四道制作工序复杂,兼具绿茶的揉和烘、红茶的筛和拼、黑茶的蒸和压。

值得一提的是,“日晒夜露”是安茶制作过程中极为独特的工艺,日晒阳光夜承露水,让其得以汲取“日月精华”,绽放出别样茶香。每年“白露”过后,在安茶核心产区的祁门县芦溪乡,大大小小的茶农茶商便愈加忙碌起来,在晚上把初制好的安茶摊放在竹席上进行夜露。

潘成摄影

安茶与红茶、绿茶的制作方法不同,其原料根据采摘时间不同分为头芽、贡尖、毛尖到一级、二级不同等级,一般是在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制作,制作时连梗带叶经晒萎凋后,稍加揉捻,制成毛茶,待当年的 8 月份以后,最好是白露时节,进行蒸晒,夜露等十多道工序,最后压紧装在小竹篓内,再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即依竹篓容量成型。成品以竹篓,箬叶紧压包装,易于贮藏,且其特点是越陈越醇。成品品质纯正,风格独具,外形紧结匀齐,色黑褐尚润,香气高长有槟榔香,滋味鲜爽味中含香,汤色橙黄明亮,叶底黄褐尚亮。

随着对安茶制作技艺的传习不断深入,安茶的品质更加优化,2014年安茶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安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荣获中国博览会黑茶金奖。为更好的传承传统夜露制茶工艺,挖掘祁门安茶的潜在市场,祁门县多次举办安茶夜露活动,诚邀各地茶商共聚一堂,体验祁门安茶传统制作技艺,品鉴祁门安茶。

近年来,祁门县高度重视安茶产业复兴,扎实推进全域茶园绿色防控,获批安茶省级地方标准,成功申报安茶原产地地理保护产品,培育各类生产加工企业20余家。

2024年全县安茶产量近700吨,产值超亿元,相比2023年有较大的增长幅度。同时,实施“安乡”茶园田园综合体项目,建成舟上·安乡、青山白露等茶文旅民宿,安茶原产地芦溪的文化旅游热度方兴未艾。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通讯员 祁红 汪强

编辑  张思平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