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农产品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要种得出来,另一个是要卖得出去。”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志刚介绍,目前尧渡镇管山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金耳”产业,不仅解决了这两个问题,还通过“强村富民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管山村集体经济和村民个人的双增收。
春节前夕,大皖新闻记者在池州市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智慧金耳一期基地采访时,当时基地内各个环节都是一派繁忙的生产场景。正月初八,大皖新闻记者再次联系工作人员时,获悉当天已正式开工的金耳基地工作人员也已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走进智慧金耳基地,机器轰鸣,基地内工人们操控着智能机器,秩序井然。智慧菇房内,一层层白色的菌棒整齐排列在不锈钢种植架上。菌棒上,一朵朵金耳犹如盛开的金色花朵。
东至县尧渡镇管山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志刚告诉记者,这些金耳不仅品相上乘,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属于一味食药两用菌。据悉,金耳,又名黄金银耳、脑耳等, 隶属于担子菌纲、银耳目、银耳科 、银耳属。
据介绍,尧渡镇管山村的金耳菌智慧菌房种植实验基地项目由尧渡镇党委牵头,管山村为主导,与重庆大龙网科技公司共同合作建设运营,以闲置资金、场地等方式入股,进行市场化运营,通过村企合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目前项目一期、二期已投资1200万元,占地22.4亩,建筑面积4200平方,项目三期的产品研发中心计划2025年上半年开工建设。
“食用菌产业从山上的野生种植到人工驯化,再到椴木种植再到后来的大棚量产,到现在的智能化工厂车间,金耳产业发展如今已经进入5.0时代,目前基地具备工厂化、规模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优势,已经真正实现了食用菌产业的现代化升级。”指着养菌车间外的食用菌数字化智能控制器,周志刚介绍说,控制器能实时监测和控制车间内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值等环境因素,为金耳的生长提供最适宜的生长条件。
在实地走访过程中,基地外一个个大型集装箱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基地负责人介绍,这是该基地采用的以“公司+农户”方舱养殖的方式种植的金耳。据介绍,方舱规格12*3*3米,投资约12万元,每批可放2700棒,每年可出菇10批次,每批次纯利润在5-6千元左右。
现代化农产品基地光有机器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工人为产业提供生产效能。周志刚告诉记者,自金耳项目一期投产后,不仅提升了食用菌产业的整体产能,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许多周边村民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出门就进厂”的愿望。目前一期基地可为尧渡镇管山村提供30余个就业岗位。
据了解,目前管山村智慧金耳基地项目投产后,通过场地租金以及项目分红的方式带动管山村集体项目收益,年种植规模可达150万棒,产值突破3000万元,利润超过300万元。周志刚表示,新的一年,基地也将继续引进先进技术,提升金耳品质,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继续贡献力量。
董文芊 大皖新闻记者 朱春友
编辑 陶娜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