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2025年春节期间,歙县瞻淇鱼灯在社交平台刷屏。这一传统技艺的爆火背后,是无数人的默默支持与付出。歙县北岸镇瞻淇村村干部、鱼灯队队长郑冬蛟,就是推动这古老技艺重焕生机的关键人物之一。2021年,郑冬蛟放弃城市的工作,回到家乡肩负起传承鱼灯文化的重任,用坚守与创新,让沉寂多年的鱼灯再次照亮了乡村。
日前,记者在瞻淇村见到了正在制作鱼灯的郑冬蛟。作为村干部,平日里他要忙着处理村中各项事务,闲暇时,才能静下心来精心钻研鱼灯制作技艺。在那略显局促、堆满制作材料的房间里,郑冬蛟专注地摆弄着竹条、彩纸。在他的操作下,手中普通的材料一点点变成鱼灯的雏形。
2021年,郑冬蛟还是宁波舟山港的一名技术工人。一次偶然返乡,他发现村里的鱼灯队因成员老龄化已停演十余年。“不能让已经传承几百年的鱼灯在我们这代人手里熄灭。”怀着这样的信念,郑冬蛟不顾亲友对“月薪从1.5万降至千元”的质疑与不解,毅然辞去工作,回乡竞选村干部。他说,钱可以再赚,但文化一旦断层就难以挽回。
“当时家里会舞鱼灯的人越来越少,会的都是一些老师傅。我就萌生了要回来把鱼灯舞好、传承下去的想法。正好当年换届选举,我就回来竞选村‘两委’。后来进入村‘两委’,又当上了鱼灯队队长。我们也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一些老师傅的动作不统一,经过培训,大家动作规范了,表演也越来越好看。大家也更有信心了。” 郑冬蛟告诉记者。
随着不断的训练与磨合,鱼灯队的表演日益成熟。一开始,村里年轻人对鱼灯兴趣寥寥,郑冬蛟便挨家挨户动员,讲述鱼灯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终于,一些年轻人被打动。他们从最基础的拿灯姿势学起,在郑冬蛟的指导下,练习走步、摆灯、跳跃等动作,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配合默契,鱼灯在他们手中开始灵动起来。
瞻淇村村民方亮说:“我从2022年开始,跟随着郑老师学习制作鱼灯的技术、舞鱼的技巧,从他身上学习到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希望继续跟随着郑老师,把鱼灯传承下去,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瞻淇鱼灯。”
2024年,郑冬蛟紧跟时代潮流,注册抖音账号“鱼承薪火”,直播鱼灯制作与表演,单场观看量超274万人次;他还精心策划“鱼灯村晚”,将传统舞灯与现代光影巧妙融合,吸引470万网友围观,让瞻淇鱼灯从深山走向全国。
郑冬蛟说:“我们的鱼灯舞得越来越好了,但目前还限于黄山市内,我想看看如何把它舞得更远。通过各种渠道,我们对接了一些商演,最远的是到四川德阳。”
鱼灯的走红为瞻淇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2025年春节假期,7.3万游客涌入村庄,鱼灯主题民宿、研学工坊、旅拍等新兴业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村集体年收入增至170万元。郑冬蛟说:“随着鱼灯越来越火,街上的百姓也陆续参与其中,出现了鱼灯制作、民宿和旅拍等新业态。今年我们也准备在街上开一个鱼灯馆。一方面是为了传承,另一方面是我们想把鱼灯产业做起来,让更多人能参与进来。”
如今,郑冬蛟的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他本人也获评黄山好人,是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鱼灯已成为瞻淇村的文化符号与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谈及未来,郑冬蛟目标坚定:“既要守住传统,也要让鱼灯‘游’向更远的地方。”
余晨翔 大皖新闻记者 吴永泉
编辑 彭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