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级之约!楚王熊悍鼎时隔92年重返安徽

大皖新闻讯  5月1日起,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展览将完成升级,向观众预开展,一批重器将亮相。4月29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提前对展览进行了探访。除了展陈布置焕然一新外,曾出土于安徽淮南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的楚王熊悍鼎在时隔92年后重返安徽,惊艳亮相。

铸客大鼎领衔重器整齐亮相

“从去年开始,我们对安徽文明史陈列进行改造提升,一方面把近些年的考古成果吸收进来,另一方面把安博收藏多年未展出的精美文物展示出来,让安徽文明史的呈现更加丰富。”安徽博物院副院长卞坚介绍,新展对出土于淮南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的器物群进行了重点呈现。

铸客大鼎

“当年出土于李三孤堆楚王墓的文物有4000多件,安徽博物院就收藏了700多件,但大部分都没有对外展出。”此次,除了铸客大鼎依然占据C位外,代表古代最高王权的“九鼎八簋”在其一侧首次展出。

卞坚介绍说:“九鼎原来一直藏于库房,这一次全部请了出来。但比较遗憾的是八簋,至今没能集齐8件。”展出的八簋中,有四件来自安博馆藏,还有两件则是借自天津博物馆,还有两件则是用非实物展示。

铸客大鼎与“九鼎八簋”

楚王熊悍鼎返乡实现“父子同框”

在亮相的一批重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于安徽淮南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的楚王熊悍鼎,在时隔92年后重返安徽。

楚王熊悍鼎,1933年出土于寿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李三孤堆楚王墓墓主是楚幽王熊悍,楚考烈王熊元之子。

据介绍,李三孤堆楚王墓目前发现带“楚王熊悍”铭文器共三件:楚王熊悍鼎两件,分别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天津博物馆,两鼎形制、铭文基本相同;楚王熊悍盘一件,现藏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楚王熊悍鼎系安徽省博物馆拨交。天津博物馆藏楚王熊悍鼎系皖籍收藏家宝楚斋方焕经旧藏。该鼎1933年从楚王墓被盗后,流至京津地区,不久即入藏于方焕经处,后归藏天津博物馆。

楚王熊悍鼎与楚王匜鼎实现同框

楚王熊悍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60余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从铭文可知,该鼎是楚幽王熊悍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改铸的礼器。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8—228年在位,葬于寿春。

楚王熊悍鼎的此次返乡,系阔别92年后的重聚,意义非凡。大皖新闻记者在展厅中看到,楚王熊悍鼎与楚王匜鼎(楚考烈王铭文器)放在一起,两代楚王实现世纪同框。

为“镇馆之宝”量身定制展柜

据介绍,本次展览共展出青铜器、金器、玉器、陶器等文物9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180余件,展览面积1400平方米。展览以“寻踪夏迹”“煌煌商域”“夷立淮土”“诸侯方国”“楚辉照耀”五个单元构建叙事框架,系统呈现安徽地区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演进轨迹与辉煌成就,深刻阐释其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关键地位与独特贡献。

鄂君启金节

云纹五柱器

走进全新的展厅,展陈设计和以往有很大不同。“镇馆之宝”铸客大鼎不再裸露在空气中,而是装进了巨大的玻璃展柜,配合灯光设计和青铜器上纹饰制作的背景墙,威严之气陡增。鄂君启金节的展陈也比原来更加精美,再配合车节与舟节的声光电呈现,效果满级。此外,就连“网红”云纹五柱器也有了独立展柜。

值得一提的是,观众们在展厅里拍文物不用再担心玻璃反光拍不清楚了。“我们这次全部选用了低反光的玻璃,配合专业的灯光,为大家呈现最好的效果。”卞坚说。

记者了解到,该展览将于5月1日开始对公众预开展,地点位于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三楼。预开展期间,安徽博物院将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宝贵意见,对展览进行进一步优化提升,并计划于5月18日正式开放。

大皖新闻记者 吴碧琦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