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擦亮“非遗青年传薪者”品牌 安徽共青团助年轻非遗传承人“出圈”

安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大省,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省级非遗项目626项。今年以来,安徽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倾力打造“非遗青年传薪者”项目,立足共青团工作实际,整合全省团组织资源,从典型聚焦、知识科普、技艺体验、文旅融合等角度切入,线上线下发力,吸引广大青年关注非遗并为非遗创新传承赋能。

非遗“青年空间”进社区、高校、市集

一段时间以来,安徽推动非遗项目和技艺体验走进青年聚集的地方,让更多感兴趣的青少年参与非遗制作。

青年教师刘琳琳是安徽建筑大学非遗文创美育工作室负责人,带领60名学生致力于非遗数字化传播。在团组织帮助下,该工作室去年10月来到合肥长丰县马郢村打造非遗青创工作站,今年2月入驻合肥包河区菊园社区海悦青创空间,开设绒花课、寿州香草、葫芦烙画等主题“非遗青年传薪者”夜校,同时在周边商业街教授居民非遗手工,授课老师均为在校大学生。

“有些非遗项目出现传承断代,必须注入新鲜血液。”刘琳琳观察到,这些活动将现代审美与传统非遗相结合,壮大了非遗传播与创新力量,其中就有00后通过参加夜校对非遗产生浓厚兴趣,并主动报名成为海悦青创空间志愿者,积极宣传相关内容。

作为安徽池州学院的社科知识普及基地,皖南民俗文化馆会定期迎来大学生观摩和体验。这里陈列着农具、古床、傩戏面具、古式教育读本等特色展品,学生可以近距离接触农耕器具、傩面雕刻等活态遗产,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同时,该校以常态化开展“走进地方非遗 增强文化自信”主题团日活动为抓手,探索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路径,带领团员青年学习非遗项目,增强他们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责任感。

此外,安徽在位于高速服务区、铁路站点等处的“青年之家”设置非遗文化展示区域,同时统筹开展非遗青年市集品牌活动,促进非遗文旅融合,打造青年喜爱的消费场景。

3月21日,亳州市、合肥市两地团组织在合肥罍街举办“点亮非遗传承之光 共绘合亳青春画卷”青春市集活动,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其中,非遗市集重点展示五禽戏、剪纸、拓片等代表性非遗技艺。据了解,该市集活动将在安徽各地市文旅街区、旅游景点、美丽乡村等地依次开展。

亳州拓片制作非遗传承人张亚珍注意到,孩子们会对非遗手工艺品投来好奇与赞叹的目光,有一名青年专注地看着张亚珍制作的非遗拓片,并问道,“老师,我能学吗?”

那一刻,张亚珍内心涌起一股暖流,“我们坚守的这份传承有了新希望”。他也希望,非遗市集能持续举办,扩大品牌影响力,并加强与合肥高校间的联系,联手研发更多有价值的非遗文创。

让非遗之美“跃然网上”

青年在线上空间聚集,团安徽省委主动策划,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挖掘适合新媒体展示传播且有青年传承人的项目,打造系列文化产品。

今年,团安徽省委依托高校专业新媒体工作室,以非遗青年传承人为拍摄主角,讲好年轻一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通过“非遗青年传薪者”视频的镜头,更多人得以看到华佗五禽戏第59代非遗传承人王钰莹在各大舞台上的努力,漆器髹饰工艺非遗传承人范雪歌在大学课堂教授漆器工艺,黄梅戏非遗传承人、00后汪晨晨吸引了大批青年学唱黄梅戏……

“非遗青年传薪者”视频团队负责人介绍:“团队年轻人彻夜查阅资料,下功夫研究年轻人的审美喜好,反复修改脚本,力争拍出既时髦又能原汁原味再现非遗之美的短视频。”

“清明节有插柳习俗,柳条逢春易活,象征生命勃发,柳枝轻摇,也牵出淮河岸边传承500年的非遗技艺——阜南柳编。”今年4月4日,团中央宣传部、团安徽省委、团阜阳市委联合出品《清明节气·阜南柳编》短视频和图文,以国家级非遗阜南柳编为主线,讲述清明的自然物候、传统习俗、文化内涵以及柳编的传承创新。

团安徽省委联动16个地市,出品“非遗青年说·24节气”文化产品,展示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与非遗结合的独特魅力,带领青年受众深入感受非遗之美。“每一个上线的文化产品,都做到内容画面、故事脉络、主旨思想、传播节奏生动深刻且通俗易懂。”团安徽省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

联动各方资源创新活动品牌

“起一个样,剪马头墙,儿时的月亮爬上墙头照进窗……”安徽95后徽州剪纸非遗项目市级传承人吴双传承非遗技艺的故事,被制作成民谣MV在网络传播。

今年以来,团安徽省委宣传部、团黄山市委等依托便于传唱的民谣载体,打造“不止非遗”系列民谣MV,增强非遗技艺的画面感。

近年来,吴双带领团队到黄山市多所乡村少年宫学校开办剪纸课程,也曾尝试编写剪纸非遗儿歌、舞蹈,经常是“一盒泡面解决团队伙食问题”,却从来不缺孩子们的学习材料,他也渴望更多宣传机会。

安徽共青团联动各方资源,将非遗传播嵌入安徽地域文化,用青年喜爱的传播方式和活动形式推广非遗,指导各基层团组织帮扶非遗传承人成长。

3月29日,团安徽省委、安徽省文物局指导安徽博物院主办“花朝在安博”主题活动,结合博物院文物中的花元素,设置8个花令打卡点,众多身着汉服的青年化身“花仙子”,参与“花名斗草”“木射”等传统民俗和非遗体验。

宣城市泾县团组织立足本土特色,开展青年非遗扶持计划,挖掘、吸纳手工皮纸非遗传承人程玮、茂林花砖非遗传承人纪伟、涌溪火青非遗传承人石祥龙等加入青年联合会,开展“青春下午茶”思想交流活动,并对接高校给予他们智力支持和宣传平台。在团组织助力下,该县95后青年徐展鹏将创意融入榔桥木梳传统非遗工艺,打造了一款“柿柿如意”木梳,迅速在青年群体中“出圈”。

团安徽省委书记陈明生表示,未来,安徽各级团组织将以“突出政治功能、彰显徽风皖韵、具有青年特点、符合产业需求”为主线,深化安徽省“青春传承中华文脉工程”“青年艺术家培育支持计划”等品牌,力争“联系一批企业、凝聚一批人才、开发一批项目、产出一批产品、推介一批典型”,形成文化滋养青年、青年创生文化的生动局面,引导更多皖美青年为助力文化创新创造、赓续中华文脉、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贡献青春力量。(中国青年报)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