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铭记 | 定远岱山“神枪手”王文义伏击日军车队

大皖新闻讯   随着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80周年到来,各种各样的抗日故事被传颂开来。在滁州市定远县池河镇岱山周边,至今还流传着神枪手“王三”带领全家及地方武装群众抗日的传奇故事。近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定远,探访当地人口中传说的神枪手“王三”的抗日故事。

磨盘山中揭开尘封往事

“王三”真名叫王文义,是当时定远县岱山晓山寺大胡人,平日里春夏务农,秋冬打猎,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三,因此被当地人称为“王三”或“王三爷”,由于其在当地猎户中枪法出奇精准,因此被当地社会广泛称为“神枪手”王三。

站在老宅的旧址上王兵思绪万千。

7月25日上午,大皖新闻记者顶着烈日,在王文义重孙王兵的带领下,驱车沿328国道从滁州往定远县方向行驶40余公里,来到道路蜿蜒崎岖的磨盘山中,到达山顶后随即拐下主路沿小路进入林中。王兵告诉记者,这里地处滁州南谯区和定远县两地交界,山高林密,在清末至民国这段动荡的岁月里,经常有打家劫舍土匪出没,太爷爷家中猎枪既是打猎生活需要,更是保护家园的防范需要。

车辆沿小路行驶约10分钟,又下车步行10多分钟,终于来到林中一处数百方米的平坦之地,眼前除了一大片农田之外,环顾四周皆是山坡和密林。王兵指着脚下平地对记者说,过去这里就是他们家老宅所在,四周都是用泥巴垒起来的厚厚院墙,拐角处还建有坚固的小型堡垒,还有向外的射击孔。

王兵说,小时候奶奶经常和孙辈们说太爷爷(王文义)打鬼子的故事,老宅这里就曾发生过与日军的激烈战斗。解放后老宅被国家建种羊场征用,早几年还能看到墙垛旧址,后来整地时被全部推平了。

站在先辈居住和战斗过的遗址上,记者仿佛置身那烽火连天的岁月。王兵身临其境般地娓娓道来,逐渐揭开这座大山里尘封的传奇往事……

肉搏击杀日兵,名震皖东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继而发生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此后,日军沿浦蚌公路一路北犯,与津浦线北段日军遥相呼应,意图打通浦蚌公路作为津浦铁路辅助运输线。对于日军烧杀抢掠的可耻行径,身居深山的王文义听说后,义愤填膺,决心伺机击杀日本兵。

提起爷爷王文义,77岁孙子王祥(中)一脸自豪赞叹不已。

1937年农历腊月半(1938年1月16日左右),正在磨盘山中打猎的王文义晌午时分坐在林中休息,忽见前方山道上走来三名日本兵,只见他们背着从当地老百姓家里抢来的物资,大摇大摆地向前走着。王文义当即隐身树后,将猎枪装上火药和溜子(鸟枪子弹),待日本兵走近后,他当即扣动扳机,只听“砰”的一声,一名日本兵应声倒下,另外两人以为遭到正规军伏击,吓得转身就往回跑。

然而,正当王文义飞身上前弯腰取枪时,倒地受伤的鬼子突然举枪抵住王文义胸口,说时迟那时快,王文义当即抓住枪管向上一抬,枪响之后王文义感觉右肩一麻,他顾不着伤痛,双手紧紧抓住枪管,举起枪托狠狠地砸向倒在地上的日本兵头部,使其当即暴毙。随后,王文义解下子弹盒、背上三八大盖枪凯旋而归。

“看他穿着青家家布棉衣,脚踏麻鞋,背着那支漆黑锃亮的大盖枪,真羡慕这位勇敢的农民。”这是已经离世的孟宪武老先生在其撰写的《神枪手王文义》一文中的形象描述。自此以后,王文义常背着缴获的“三八大盖”精神抖擞地赶集,其肉搏击杀日兵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老辈人说,后来王文义还成为当地群众抗击日军的典型代表,受到当时政府的表彰。

伏击日军车队, 快意杀敌

7月25日下午,大皖新闻记者来到定远县藕塘烈士陵园,在陈列馆里一块“王文义率众子磨盘山毙敌”的宣传牌格外引人注意。据记载,1938年2月,岱山人王文义带领家人在磨盘山袭击日本车队,击毙数人,缴获大盖枪3支,手枪6支及日军军车和物资。

定远县池河镇文广(体育)站长李学兵告诉记者,关于这场战斗他多年前曾采访过当时参与地方武装队的95岁盛祥甫老人(已逝),老人曾向他详细叙述了王文义带领众人袭击日军车队的故事。

1938年2月一天早晨,三辆日军汽车载着粮食和物资从大柳据点出发,在途经磨盘山时由于山高路陡,车辆行驶十分缓慢。得到消息的王文义当即带领家人和数名地方武装兄弟事先埋伏在伏击地点。他利用熟悉的地形和茂密的树林做掩护,凭借自己精准的枪法,机智勇敢地与敌周旋。

当三辆日军汽车驶近伏击地点时,王文义当即举枪射击,只听“砰”一声枪响,行驶在前面的日本军车驾驶员应声倒下,随后又是“砰、砰”两声枪响,后面两辆汽车也停了下来,在众人齐心协力伏击下,共击毙6名日本兵。此战,共缴获三八大盖步枪3支,手枪6支和一车粮食物资,随后王文义将物资分发给当地群众。

此后,王文义带领家人和他的“猎户队”地方武装经常埋伏于磨盘山公路两侧丘陵地带(即现在岱山林场至五里墩一段),配合奉命在此阻击日军北上的国民党桂系刘士毅所部,打击日军运输车队。据说,那时这段公路上有很多被打废的汽车躯壳,歪倒在磨盘山下路边。

2009年10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定远地方史》(第一卷)第四章“日军入侵定远及其暴行”章节里,以及1995年12月出版,由定远县委党史办公室和定远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主编的安徽省中共党史资料丛书《定远抗日烽火》中,对王文义抗日杀敌的英勇事迹均有详细记录。

作战被俘拒降,英勇就义

“奶奶说,太爷爷身材高大威猛,说话声音洪亮,聪明且睿智,很有胆识,他既是全家主心骨,也是地方武装组织‘猎户队’队长,每次伏击日军都是由他主导策划,战斗时冲锋在前!”王文义另外两位重孙王献铭、王军告诉记者,为了抗日,太爷爷除了组织家人和当地猎户外,还发动周边拜把结义的八个兄弟及手下共同参与到抗日队伍中来,抗日队伍一度声势十分浩大。

在磨盘山一带接二连三遭到伏击,使日军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都十分惨重,日军更是对其恨之入骨,想方设法与汉奸设计诱捕,试图消灭王文义及其猎户队等地方武装主要成员。

重孙王兵向记者讲述太爷爷王文义抗日杀敌的英雄往事。

1938年3月13日凌晨,山峭林密,当日山中的雾特别浓特别大,几乎是两米开外不见人影。按照事先约定,当日一早王文义带领地方武装人员增援晓山寺与当地驻军共同阻击日军,然而当快接近目的地时,背后突然响起密集的机枪声。原来日军以浓雾做掩护,派重兵将他们团团包围,虽然王文义等人殊死抵抗,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又以石块狠砸敌人,但最终还是寡不敌众,王文义等5人被日军活捉。

“这事发生的特别蹊跷,后来听撤下来的人说,王文义带人上山时,队伍中有个人突然说肚子痛临时紧急下山,随后他们便被鬼子包围了!”王献铭说,太爷爷若幸存下来肯定能挖出叛徒。

被俘后,日军劝其投降,王文义大义凛然,严厉拒绝。随后,日军对其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气急败坏的日军当即把5人带到晓山寺大殿里,屋内屋外浇上汽油,瞬间大火冲天,5名抗日勇士被活活烧死,矗立千年的晓山古寺被烧得片瓦不留。

抗日英雄王文义虽然英勇就义了,关于他机智勇敢、抗日杀敌的传奇故事却在当地流传下来,激烈着一代又一代人。

大皖新闻记者 叶素健 通讯员 姚声书 摄影报道

编辑 张大为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