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作为黄山市重点产业,汽车零部件是工业增长的核心引擎之一。日前,据黄山市工信部门消息,2025年上半年,黄山市汽车产业集群中,82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0亿元,同比增长32.6%,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百亿元目标,较2022年底实现三年翻番。
7月28日上午,黄山高新区的瑞兴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厂区,机器以其特有的声音欢鸣,工人穿梭期间,看似平静有序的背后,隐藏着这家企业的“狂飙”密码。这几年,随着国家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曾经寂寂无名的黄山瑞兴抓住了机遇,多年稳扎稳打的后劲迸发,其与国内年销量百万辆级的车企合作全覆盖,包括多家汽车新能源龙头企业。
瑞兴主要生产汽车功能开关、汽车室内灯总成、汽车控制系统模块及智能电子等,目前为吉利汽车、长城汽车、奇瑞汽车、领克汽车、沃尔沃汽车、小米、理想、小鹏、比亚迪等包括新能源在内的国内多家知名整车汽车制造商专业配套,公司室内灯模块业务居省内第一,国内前三。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市汽车电子开关产能占全国市场约30%,瑞兴有着重要的作用,为黄山市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黄山市在车顶控制模块这个产品上也占到了国内市场的20%,由瑞兴汽车电子率先落地,并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在瑞兴汽车电子的带动下,黄山市在这个细分市场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近三年来,瑞兴产值年均增长达到50%以上,是高新区头部纳税企业之一。市内配套企业由2022年21家增长到目前的39家,采购金额由1700万增长到上亿元。2025年上半年,黄山瑞兴产销两旺,订单多多,产值增长同比仍然达到50%,预计全年产值会突破10亿元,实现历史性飞跃。黄山瑞兴从做汽车开关起家,在汽车零部件行业披荆斩棘,企业非常重视技术研发,目前这方面人才有近四百人,每年的投入也很大。现在企业不仅深耕汽车领域,还涉足冰箱零部件领域。在瑞兴产区附近,其二期项目已经开始建设,二期项目也分两期进行,一期建设内容年底就要成型,明年瑞兴还将有大的起跳。
腊梅怒放,我们闻得到的是暗香,看不见的是她的凌寒蓄力。
黄山瑞兴,就是黄山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缩影,这几年,黄山市持续重视工业,融入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汽车电子电器、底盘件等,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以休宁县、黄山高新区、徽州区、歙县为特色集群的产业带,其中休宁和歙县列入我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重点布局。
目前,黄山市已有汽车零部件企业110余家,汽车零部件一级供应商21家,形成了一批在全国细分行业叫的响的专精特新企业。其中,昌辉汽车电器(黄山)股份公司是全国第二、全省最大的汽车组合开关生产企业,今年,该企业年产值预计达到15亿元。黄山谷捷股份功率半导体模块散热基板产品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黄山菲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是国内摩擦材料行业龙头企业之一,上半年产值已经超亿元。
作为整车产业上游关联最强的行业,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竞争激烈,且要随着整车产业的迭代发展而不断求变,研发压力巨大。在这个很卷的行业里,企业要发展好,不仅要稳,要变,还要求新。今年7月10日,位于黄山高新区的安徽创融汽车零配件制造有限公司(下称安徽创融)正式投产,市场需求很大,今年冲两个亿产值目标。如果满产的话,预计年产值能超10亿元。安徽创融将以黄山工厂为基地,完善官改车产业链布局,为黄山汽车产业探索特色发展道路。该项目由黄山开投集团战新基金投资5000万元招引落地黄山,其也是黄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创新发展的缩影。
面对黄山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取得的成绩,企业却很低调,黄山瑞兴相关负责人说,瑞兴发展很快,但和国内同行业相比,仍有极大的空间,企业要持续发力,对于前景,也很有信心。
黄山高新区的徽熿科技有限公司,是专注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与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只有30多人,去年产值1.8亿元,企业负责人也称,与国内同行业企业比,产值过亿并不算高,还要持续努力。
深化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合作,持续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是黄山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黄山市委市政府负责人率队组织200余家次企业到奇瑞、长安等车企开展整零对接。举办省汽车产业供需对接黄山行、黄山奇瑞供应链技术交流日、黄山江汽产业链对接等系列供需对接活动20余场,全市累计培育整车一级供应商21家,较2022年底新增7家。
黄山市先后与江淮、奇瑞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技术创新研发等10个方面达成合作事项,设立奇瑞工作小分队。黄山市组建由整车企业黄山籍人士构成的汽车零部件专家服务团,为企业加强技术指导,与高校合作推进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项目。
黄山市成立涵盖100余家企业的全市汽车产业联盟,为产业协作搭建桥梁、推送昌辉股份等建立二三级供应商培育机制,拉动本地采购量增长,其中,昌辉新增采购本市企业产品7000余万元,奥特斯新增采购5000余万元,黄山瑞兴新增采购近3000万元。黄山市还围绕传感器等智能网联短板领域,招引润芯微等一批优势整车一级供应商企业签约落地。
大皖新闻记者吴永泉 摄影报道
编辑 汪艳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