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林被湖南一所“985”高校的自动化专业录取了!
据大皖新闻报道,2019年,安徽霍山14岁少年金正林中考取得760分高分,但拿到成绩单后不久就被确诊急性白血病。面对百万治疗费用,走投无路的妈妈胡奇卉先后两次发起筹款,短时间内筹得善款近59万元。拿到善款的一刻,胡奇卉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把这笔“借款”归还。
去年11月,全国28689位爱心人士收到了胡奇卉退回的共计589092元捐款,这一举动感动全网,更多的陌生人为这一家人送去祝福。
如今,胡奇卉宣布了儿子被录取的喜讯,“孩子对这个录取结果很满意。他说,如果将来学有所成,会力所能及地去帮助大病群体。”胡奇卉还表示,“接下来,我将继续摆摊卖包子,供儿子完成学业。”
这一刻,我们见证了善意的延续——六年前,全社会用爱心挽救了这个家;六年后,这个家不仅还清了“债”,还准备尽己所能传递温暖,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通常,捐款像泼出去的水,捐出去就结束了,但胡奇卉偏偏要把水“还”回去。这位母亲坚持在每笔退款备注“感谢每一份善意”,简单的文字,写满了力量。她证明,受助者未必是弱者,反而可能是生活的强者。
有人算过一笔“经济账”,留着这笔钱供孩子读书似乎更“划算”。但胡奇卉用行动告诉我们,人可以暂时有困难,但不能欠着良心过日子。这样的言传身教,不仅让孩子受益匪浅,也启发了更多的人。
事实上,仅水滴筹一家平台,过去一年就有4734名患者主动退款663万元。这表明,“有借有还”正成为越来越多求助者的共识。
金正林的选择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个曾与白血病搏斗的少年,没有沉溺在“励志”的赞美里,而是立志用技术帮助更多的人。在某高校的实验室里,即将出现一个研究自动化的学生;而在慈善事业的图谱上,也多了一个可复制的样本。
他可能没意识到,自己已经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这个起跑线不是名校的光环,而是一个朴素的认知:善意流通起来才有价值,就像血液要循环才能维持生命。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循环”,人们担心的“社会信任危机”或许就能找到出口。
一张还款清单,一张录取通知书,这两张“纸”拼在一起,令人动容。善意,通过这个安徽家庭完成了“转型升级”。当受助者变成助人者,当爱心完成接力,社会的信任账户便会“自动增值”。
据安徽时评 作者:丁慎毅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