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八一建军节前夕,大皖新闻记者来到淮南新四军纪念林景区,看到这里曾经的荒山上,已栽种各种绿化树,还修建了兵器广场、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等,吸引不少游人参观。记者了解到,这个景区是淮南新四军研究会(以下简称新研会)牵头兴建,在新研会里,已至耄耋之年的刘德文、秦中明、樊传德三位退役老兵功不可没,他们仍以军人作风传承红色文化。
三位已至耄耋之年的退役老兵合影。李学贤 摄
千里奔波担纲布展重任
“老兵写新传,营造纪念林,弘扬铁军史,重在育后人。”这是新研会里退役老兵们常挂在嘴边的一首诗。“刘德文有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是研究会的‘大管家’,他每日操持着对外联络,对内管理,各项事务办理得井井有条。”95岁的淮南老市长、新研会顾问宋长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刘德文曾在市委工作,以他的身份和影响力,退休后不乏知名企业高薪相邀,都被他谢绝了。别看他身形清瘦,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他却患有糖尿病,并经历过胆囊和肠切除等手术,病愈后便又投入到新研会的工作中,并和樊传德南下北上,为景区联系展览的兵器和陈列馆里的雕像等。
刘德文在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里瞻仰彭雪枫雕像。
记者通过联系见到了85岁的樊传德老人,他身材高大挺拔,看上去身体强壮。“他实际身体并不太好,患有风湿病和腰椎盘突出。新研会离家也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无论寒暑,每周5天都坚持坐公交车到岗上班。”宋长汉介绍说。
淮南新四军纪念林建设之初,联系兵器广场上要展出的飞机、坦克、大炮等展品任务落到刘德文、樊传德两位老兵身上,他们南下北上,多次往返北京、南京、济南、河南等地,始终保持军人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出差都是来去匆匆,两点一线办完事就走,住宿就住最便宜的旅馆,凭借老兵身份优势,成功将需要展出的兵器落实。
樊传德介绍兵器广场上战机的来历。
记者了解到,为了定制淮南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三铜”(铜像、铜雕、铜钟)展品,刘德文、樊传德还辗转上海、江西、安徽等地进行对比,最后在铜陵以最优的价格定制“三铜”展品,为研究会节约了宝贵资金。最终,“三铜”展品呈现满意效果。
卅载笔耕不辍献余热
退役老兵秦中明曾任淮南市党史办主任,退休后加入该市新研会,长期从事党史军史研究传播,是新研会的“主笔”。他主编会刊《淮上烽火》30多年,传播新四军抗战精神,常年伏案,让他患上了腰椎管狭窄的毛病,2018年做了换骨手术,虽然身体行走不便,但他依然坚持每日到会办刊,笔耕不辍,默默贡献光和热。
秦中明在编辑《淮上烽火》杂志稿件。李学贤 摄
“淮南市新四军研究会成立伊始,秦中明就开始创办《淮上烽火》。一开始只是简报形式,后来逐渐扩容、改版,会刊从最初的每期4页发展到24页,以后每年固定4期,每期开辟专栏10余个。”宋长汉告诉大皖新闻记者,作为《淮上烽火》主编,秦中明既要征稿、组稿、编稿、审稿,还要亲自撰写大块文章,对外宣传军史方面的文章多出自他手。在他主持下,会刊做到了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如同“铁板铜琶”般唱响红色文化主旋律,又如“清风徐来”,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杂志深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成为研究会联系广大会员的桥梁纽带。《淮上烽火》编撰以来,共发行出版159期,共计200多万字,影响深远,成为淮南一处宣传爱国主义的主阵地。
记者手记:永不退伍的老兵
记者了解到,刘德文、秦中明、樊传德三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部队转业到淮南市工作,先后成为淮南市县级领导干部,退休后加入到新研会,不求名利,不计报酬,肩负起传承红色基因的使命。
2024年市新研会进行了换届,秦中明、刘德文、樊传德三人年事已高,主动卸去新研会职务。卸任后,他们却未卸责,依然初心如罄,每周五天坚持“两点一线”,继续为新研会奉献余热。
三位退役老兵用几十年人生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学识、淬炼的能力和水平,在传承红色文化、建设新四军纪念林、服务社会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他们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永不退伍的老兵,以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作风,为信仰奋斗而乐此不疲。
刘德文(中)在指导新四军纪念林陈列馆展牌的改进。
如今,三名老兵已至耄耋之年,年龄在他们这里从来不是障碍,反而成为激励他们干事的动力。他们身上始终闪耀着军人的光辉,他们在新时代依旧续写着军人的荣光,在新研会这个平台上谱写着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军魂的优异篇章。
大皖新闻记者 张安浩 文/图 (注: 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拍摄)
编辑 许大鹏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