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迅速在电影院里回忆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回忆起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专政和雾月政变,可能你最容易想起来的是断头台、《马拉之死》和“滑铁卢”。看电影的时候,小伙伴发出了这样的惊叹:把Waterloo翻译成滑铁卢,把一个地名翻译出失败的味道。真不愧是得到了“信达雅”的真传。
没别的意思,说明没入戏,走神了。
你也看到了,当你在看雷德利·斯科特苦心经营的史诗级传记电影《拿破仑》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经意间把历史课本翻到了大清,翻到了严复和《天演论》,翻到了清末翻译家的名字。电影157分钟,据说导演剪辑版是250分钟,一个多星期前的美国公映版应该是158分钟。电影确实大篇幅展现了拿破仑和一生挚爱约瑟芬的爱恨纠葛,然而这公映版本一分钟的差距,已经让聪慧的网友看穿了一切:为什么约瑟芬皇后生不出孩子?
因为亲热戏都被删掉了。
雷导是什么级别,会用情欲戏招揽客人?这样diss他老人家实在不妥。但是这部中规中矩的传记电影,确实有点缺少高潮,这些高潮和情欲无关。虽然枪炮上膛,尤其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那场杀伐过重的戏,其实拍得挺好,大概也只有这种扎实的老导演会这么拍,而不是上特效。一个趴倒的士兵抹了一把雪,他意识到,所有人都在冰床上!
惨。
历史都是人写的,难免写起来比较随意主观,甚至偏颇。一般来说,拿破仑是拿来和凯撒,和亚历山大进行排比抒情的。说的还是盖世武功。当然,听说拿破仑也说过中国是沉睡的雄狮,“一旦醒来……”有见识。但这些都抹不去偏见,脑海里的拿破仑和武大郎差不多高——这真不是因为凯撒和亚历山大都叫“大帝”。
所以,我搜了菲尼克斯的身高,174。所以,观影全程都在想,拿破仑是不是太高了。一个刚刚过完86岁生日的传奇英国导演,拍了一个更加传奇的陌生的法国男人,好巧不巧,前阵子刚看了两部电影:重看了一遍雷导的《普罗米修斯》,快进了一遍斯科西斯的《花月杀手》。两个老头子的创作激情实在让人赞叹,然而思考人类起源的雷德利·斯科特,好像也没把拿破仑拍出什么史诗感,这个拿破仑,就是一块普通“拿破仑”,有点层次,有点酥,但确实就是普通烘焙产品。毕竟只说人物传记,雷导手里也握着《汉尼拔》,这次拍得有点《罗宾汉》和《古驰家族》,我还没说真正的史诗《角斗士》和《天国王朝》。
我研究了一下,说拿破仑不到1米6是英国人干的,按法国的度量标准,拿破仑的身高接近1米7。好吧,雷德利·斯科特的创造力,即便是最近的《最后的决斗》,也有“180俱乐部”的感觉。你会觉得,《拿破仑》太走马观花,所有的节点都是点到即止,也许思考人类起源成瘾的雷老爷子更关心那些战斗里被牺牲掉的300万这个数字。一将功成万骨枯。老爷子也许觉得,在愚蠢的人类行为面前,再思考“工程师”和人类起源,就有点可笑了。(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