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时评 | 国潮,朝朝潮

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了。

沉浸式感受各类文化遗产的魅力之后,将如何告诉友人们?民间高手总是创意澎湃、各有文案。当文化遗产走出田野、走向“殿堂”、走近青年、走入生活,自觉而自发形成的一股新的潮流便开始了。

划龙舟迎端午  陈彬/摄

何以“潮”,源于深厚的文明积淀。

复原古代文献中立表测影的天文实践,是不是很“潮”?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去年曾举行大型考古天文科普学术活动,在凌家滩仰头“观星”,躬身是五千多年文明的土地,那一场天文科普网络直播,引来天文爱好者和文博爱好者的双重关注。

代表人类文化历史的遗迹、建筑、美术艺术、科学技术、文学、音乐、民俗等各类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接古今、传承文化。由此,积淀了几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国潮”的创造提供了深厚营养。

历史文化遗产的“出圈”与“跨界”之旅,远比大众的预判更为丰富多样,甚至令人惊喜连连。以现代视角洞察文化瑰宝历久弥新的价值,已经不再是简单“复刻”某个文物的形象,而是以各种形式和手段不断带领大众探究悠久故事背后的来龙去脉,抵达更为系统全面的文化认知。

从前“潮”,基于相通的审美理念。

淮南武王墩墓出土的漆木耳杯残片上有秦国风格的文字,而秦东陵出土的漆豆则是楚人更为偏爱的漆器用具。看来,美好的物件从不在意是否“朝秦暮楚”,而能够共同流传千年。为什么呢?很多文物本来就是经过时光的考验而留存的精品,不仅有历史价值,还有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伴随着制造业的不断升级,创新创意再创造,形成贴近生活的新的物质产品,且能够引发审美共鸣,古已有之。

近年来,在音乐、美术、建筑、服装、美食、日用品等各个方面,出现了很多将文化元素、文物形象巧妙融入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的各类产品。“国潮”的热风,吹热了文旅市场,吹响了东方美学。

当下,年轻人力捧“国潮”,浅层次解读,关乎产品外在品质与个性价值;深层次探究,“国”字,才是审美趋同的真正原因。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正是潮流的底色。

“国潮”之兴起,是为大众之通识,也面向学问之探究。

安徽博物院先秦青铜“路由器”的网络热度不亚于楚大鼎,其文物名称为“西周云纹铜五柱器”;山西博物院有位商代“呆萌的战神”,其名为“鸮卣”;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说书老汉”,令人笑不活了,其名为灰陶说书俑。

“文物有意思”,是近年来很多文博节目的呈现思路。由此,“明星文物”多了,带动通识性知识的传播;二次创作火了,变“高冷”为“潮玩”。积累千年的文化遗产在与新时代的碰撞中,被具化为年轻人的词汇体系,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当然,永远不要为了写文案而写文案。给予古老文物的清辞丽句,流淌在笔端之丰盈,是因为文化本身之绚烂。各类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构建中国文化符号的实体形态。而当下谓之“国潮”,或集合了文化符号、传统技艺、美学精神、制造业、文化产业等方方面面的信息,其流行代表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又何尝不是国力国运的体现呢? (据安徽时评)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