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路,通常指长江中路,东起长江路桥,西至环城西路,被誉为“安徽第一路”。 从上世纪20年代只是由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演变成省城交通要道和著名的商业街,成为合肥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最重要“见证者”, 烙印着这座城市的记忆基因。
2017年11月10日,计划工期180天的合肥长江中路改造提升项目正式启动,针对交通设施、管线设施、沿线景观、沿街立面、灯饰绿化等方面进行精品化提升,长江路迎来又一次华丽“蝶变”。
长江路上,各种机器轰鸣,工人热火朝天,精品提升工程正在进行时。从中获益的不止是市民,也连同这座城市本身。
探访:全线新增机非分隔带
昨天下午四时,记者前往三孝口进行探访,原先受轨道交通2号线施工影响,长江中路部分破损路面重新浇铺沥青后变得平整和美化,主干道上车来车往,整体通行状况较为顺畅。据介绍,此次精品道路提升安装的高科技设备或让智能交通成了现实,通过设置的高清卡口系统、流量监测分析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可以全面掌握长江中路各小区车辆的出行时间、流量分布、出行路线等信息,并通过信息推送的方式引导车主们合理选择出行路线、错峰出行。
在现场,可以看到长江中路全线的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新增设了绿化隔离带,保证人车分流的同时,通过建设花池、种植梨树、铺设草坪等营造一抹城市绿色风景。在机非分隔带两边的侧石每隔十多米镶嵌一个融入包公文化脸谱结合徽州篆刻文化展示的“庐”字,再现了古庐州印记。
呼声:打造长江路特色记忆
“三孝口,四牌楼,女人街,又到了长江路口,向前走还是向后走,东边吹来一阵包河的风。”曾经一首《合肥的石头》传唱大街小巷,歌词里熟悉的地标重拾老合肥人的记忆。走在长江路上,不知印刻了多少人的足迹和回忆。
许志昭,70后的合肥本地人,家住在四牌楼,长江路承载了他的成长以及城市记忆。“我是在这出生的,无论是童年、九年义务制教育还是上大学都在长江路附近,这里一切我都很熟悉,仿佛与长江路有不解之缘。”许志昭笑着说,这条路伴随着我的成长,走在这条路上有家的温暖,路边每一幢建筑每一片砖瓦凝聚我对这个城市的回忆。
在许志昭的印象中,这条路一直在变化:道路变得更宽、绿化变得更多、夜景亮化更好。然而,合肥工农兵纺织品商店拆了、“张顺兴号”百年老匾摘了……道路两边的风景相继消失,承载城市记忆和文化底蕴的“安徽第一街”在改造的轰鸣声中与老合肥人眼中熟悉的长江路渐行渐远。“长江中路现在的公共设施建设地非常好,但是我生长在这个地方,这里是我的根,我希望能看到他以前的模样。”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王展
您与长江路有哪些记忆深刻故事,也可以告诉我们。扫描二维码,参加“长江路改造问卷调查”,成功参与者将获得罍街茶馆门票两张(数量有限,发完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