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苗秀侠:打捞土地的故事是我思乡的方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上周五下午,著名作家苗秀侠一袭花裙子和数段爽朗的笑,带着乡土写作的情结与使命感做客本报大皖新闻客户端徽派直播。一个敬业的写作者,如果突然意识到自己的宿命和使命,她可能就会像苗秀侠一样,扎进去,写个不停。虽然就像她说的,纵然再多拳拳之心,“那片土地发生的故事,精彩度远远超过你的作品本身。”

QQ图片20180903110206

宿命|寻找我的《山本》

“我自己是皖北人,在乡村生活20年时间,虽然没有做过职业农民,但你梦中出现的,你最想表达和书写的,还是发生在故乡那片土地上的故事。”在苗秀侠看来,自己的乡村书写是一种宿命,“一个作家形成写作视角和风格,和你出身的地方是一致的。无意之中,你的点就会落在故乡,那些人,那些事,给你一个蛮神奇的定位。”

十七八岁就开始发表小说的苗秀侠算是出道比较早,那时候她不知道自己写的,就是后来明白的乡土写作,这些在她看来都是故乡给自己的影响,“我出生在乡村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乡村文化人,从我几岁认知开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都在发生,如果你是一个作家,这些都会滋润和养育你。”

离开故乡的手里握着大把的时光,语境发生在别的地方,苗秀侠知道“再回去”,可能要很久才会衔接上。求学、爱情和生活的脚步把苗秀侠带到不同的地方,从长江之滨回到阜阳再到一待二十载的合肥,“广袤的淮北大平原,太多故事丰富了我的写作,我思念故乡的方式就是用写作打捞那片土地上的故事。一直到今天我的职业只有一种,写作,我是一个敬业的写作者。”一个作家从开始逮到什么写什么,最终还是会找到写作的根据地——每个人的家乡,“贾平凹找到自己的出生地秦岭,写了本《山本》,写得很用心。我也在寻找,随着写作技巧的成熟,人生经历的丰富,让我可以给自己量身打造,我要关注什么,写作什么。”

定位|永远的《遍地庄稼》

“《遍地庄稼》,我能驾驭,还要有新鲜感,四种庄稼的名字组成了一个中篇小说,打捞七八十年代的记忆,荒诞而神奇。”苗秀侠的《遍地庄稼》最初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很快被几家选刊转载,获得了安徽省政府文学奖,并被收入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当代乡土小说大系》。各种奖项纷至沓来让苗秀侠赚足了文学成就感,苗秀侠有自信,这个题材写出来不会让自己失望,不会让读者失望,她知道这部作品像颗小石头扔进水里“嘣”的一声,会有点小水花,更重要的是,都市专栏和都市小说都写过的苗秀侠,通过《遍地庄稼》发现了对那片土地永远有牵挂,“对故乡的感情就像初恋一样,历久弥新。随着写作的成熟,一个作家要有自己坚持的方向,《遍地庄稼》给我的写作找到了精准定位。”

苗秀侠说,《遍地庄稼》让自己的写作不再像以前那样,使出自己的太极拳或者少林功夫,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乡愁的写作给我带来了陌生感,同时也找到了最适合自己表达的写作风格,就是中国的乡土写作,这个定位很鲜明。”

WCQ_2309_meitu_1

不久,苗秀侠和许辉合作写了长篇小说《农民工》,这是苗秀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随后《农民的眼睛》则以另一个视角去关注“乡村空了”,关注的是留守乡村的人。这个阶段,苗秀侠自问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个时代不需要乡村了?大家都要变成城里人?乡村的日渐凋敝给了苗秀侠心痛的感觉,她知道,很多老年人不能适应城镇化的生存模式,“在他们心里的生活——推开门就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后院是菜园子,还有自己养的猪和欢蹦乱跳的狗。”

思考|变与不变的困惑

对情感故乡的思念是一直的,对现实乡土的理解则是递进的。随着对乡土写作的深入,苗秀侠更深刻地理解到,远离家园有所作为的农民在回归故乡。这些在城里打拼致富的农民,看似融入城市,其实在精神和情感上还是和城市有距离和隔阂的。苗秀侠去皖北宿州挂职,就是为了更深层次地表述自己对故乡的思考,对回归故里的农民,寻找到安身立命的资本,这也是她挂职基层,写作《皖北大地》的根由。

QQ图片20180903110200

“带着我自己的思考,也比较切入现实。中国当下的乡村,已脱离了之前的传统农耕模式,进入到机械化的大农业时代。土地流转、生态农业、种养加一体化、新型农民等等,是大农业的符号,一个农民开着机器,就可以把几百亩一千亩土地耕种了,当农民会有两份收入,一份是土地流转的收入,一份是耕种土地时工资的收入。收入提高了,农民再不会离开故乡,乡村的荒芜从根本上得以改变。”从《农民工》讲述农民走出乡村进城打拼,到《农民的眼睛》关注空荡荡的乡村,再到《皖北大地》,苗秀侠开始探寻土地和人的关系,目光聚焦在农民回归故乡守护家园的故事。苗秀侠的乡土系列写作,其中的内在逻辑彰显着对故土的拳拳之心,同时为当下中国农业面临的现实困惑,提出了新的思考。

挂职,写作,在苗秀侠看来,这种写作状态有种使命感,同时正契合自己对乡土系列写作的构想。《皖北大地》并非命题作文,时间任由自己掌握,主题和立意自己确定,可以放开手脚去做,“我有这样的写作构想,《遍地庄稼》出来之后,我就制定用十年时间写作三到四部乡村题材的长篇小说,所以,派你到基层挂职,组织上是有考量的,因为你从事的是乡村写作,而深入基层和农村,正好为你乡村题材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换句话说,苗秀侠正是那个特别想知道当下的乡村是个什么样子的人,“《皖北大地》真实反映中国当下乡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写出了新时代里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关系,真实而立体呈现出中国当下乡村的命运,正是我坚持的。”

WCQ_2311_meitu_2

完成了四十万字的《皖北大地》一年后,苗秀侠开始创作计划之内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大浍水》,已经完成了十万字。这部作品的“点”放在淮北市濉溪县的千年古镇临涣,是一部真实记录时代变迁,深度关注当下中国乡村和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题材作品。这部长篇获得了中国作协定点深入生活项目的扶持,同样是主题创作。再一次移居乡村,聆听发生在土地上的故事,对苗秀侠来说,已不再陌生,其间的困难,也在她意料之中。“申报主题创作,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体力,又是一次新的考量。我对自己适合写作什么,已经心知肚明。”

挂职|不设防的乡村

 男性作家和女性作家,终究不同。苗秀侠说,当年贾平凹写作《商州笔记》,背个书包就顺着乡村走,走累了就住在村庄里,和老乡打通腿、唠嗑。女作家就不行,有许多的不方便,同时还要考虑自身的安全。乡村采访结束,苗秀侠总千方百计回到城镇居住,交通问题也渐渐摸清了,农公班车不及时,“黑车”司机的电话有一大把,一个电话过去,他们会接送。“我挂职的地方,虽然也是皖北,但距离我的故乡还有几百里路,相对而言,我是个外乡人。一开始我也特别茫然,我背个包往哪儿去?别人对你有戒备,因为我是个发问者,他不想告诉你真实发生的故事。”

好在苗秀侠做了多年编辑,有可以织网的作者和“线人”,采访工作渐渐打开了。有一个特别有故事的镇长,找了几次都以“开会”相拒。苗秀侠终于打听到,镇长是一位女友的弟弟的同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女友的潜能得以发挥,那位镇长,终于松开紧绷的面孔,开启金口,侃侃而谈。苗秀侠坐在镇长对面,观察和聆听着乡村的真实,“镇长是‘万金油’,他的工作方方面面,他面对的是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是动态的乡村现实,什么问题都要处理,他常说自己不是被吓大的。很多乡村的图景在我眼前更鲜活了。”

WCQ_2290 (2)

苗老师爽朗的个性助她结交了众多好友

在挂职的皖北,苗秀侠渐渐有了新朋友,他们成了新的“线人”,提供着更多更精彩的故事。“你有故事我有耐心,很多人愿意把故事交给我,因为他们慢慢喜欢上我这性格,大大咧咧欢欢喜喜的,当然还有我执着的敬业精神。有一次,我去采访一对民间艺人夫妻,大中午的,路途有些远,差点中暑了,他们特别感动。我一定要看到我想看的东西,一定得到想要的素材,不管多难。这些人物都进到我的小说里了。我采访的乡亲们经常提醒我,你一定不要一个人溜达到荒无人烟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安全。”

乡野的采风和采访,苗秀侠就这么从开始的举步维艰,到后来的顺风顺水,民营企业家,村长、村支书、种植养殖大户,一个人带动一条线,一切都被串起来了,乡村的故事和人物,鲜活了起来,“他们会跟你说,你说的这个点,还不是最精彩的,我带你到一个更好更出彩的地方。结交一帮新朋友,获得更多新故事,挂职和定点生活,真的收获蛮多。”

写作|其实是个体力活  

作为一个写作者,苗秀侠当然有危机感,但最大的危机和挑战却来自体力。“这几年从事长篇写作,是一件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有人问我,长篇写完后,是不是特别幸福?不是。我累得无声地滔滔流泪,号啕的力气都没有了。”苗秀侠坦言,虽然自己也有写着写着写不下去的时刻,但那个对自己不是特别大的挑战,最大的挑战还是体力问题,“建大房子一样,材料都有了,但在写作过程中,你会打破原先设想的构架,重新搭建,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但体力受不了。进入长篇写作之后,人很难出来。就像演员演戏入戏,作家写作时,也忘记自己是谁了,跟着小说人物走了,不是你想如何朝下写故事,而是你设计的人物,带着你在故事里行进。有时会在梦中和小说里的人物对话,他们的形象和五官都很清晰,这种没完没了的纠缠,是很耗人的,也是很奇怪的感觉。”苗秀侠说,自己特别能理解,有的作家半夜起来,拿笔就记。“真醒了就忘了。特磨人,没完没了。体力脑力透支交织在一起,特难过的感觉。顺利的时候特幸福,但大部分时候是非常累的。”

WCQ_2292

 

“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而我还没有变好。”苗秀侠常以这句诗自嘲自己既热爱又害怕的长篇写作,“太阳升起来了,太阳落下去了,而我的长篇还没有写好。”苗秀侠说,一个人写了这么多年,已经形成了写作的惯性,“第一部长篇写完时,我说,我不写长篇了,太累了。但过些时候,新的想法又来了,那些人物和故事,又找上门来折磨你,不写都不行。这么多年,你不会放手了。”

谈到新人如何写作时,苗秀侠说,每位写作者,开始不要给他条条框框,高兴写什么就写什么,尽量满足他的文学表达。每一位写作者,差不多都会经历看到什么写什么的过程,这其实也是对写作的一种前期技术操练。等你写作了一段时间,会明白你关注的主题,及最适合你的写作模式。年轻的作家要寻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这就是大家常说的属于自己的文学故乡。找准了文学的故乡,你的写作才是饱满的,欢天喜地意气风发的,你的表达才到位精准,作品才能突显出应有的力度和艺术感觉。

写了这么久,写了这么多,苗秀侠还是感慨一句:那片土地发生的故事,精彩度远远超过你的作品本身。显然,乡土和乡愁一样,是写不尽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李燕然/文 王从启/摄

古井贡酒 广告条 640 220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