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乡村印象】芦集,秋意正浓

作者 / 小越

题记: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深秋时节,凉爽宜人。迎着微凉的秋风,我们走进了芦集镇。一路上,凭窗瞭望,广袤的原野刚刚经历过喧嚣的收割时节,满目的金黄稻茬地与新翻过的黑土地以及正在孕育绿色的塑料大棚相互交错,在秋风中显得更加辽阔安详。曾经无数次经过芦集,但真正驻足停留,用心去贴近这片土地,这还是第一次。芦集,此刻正安然在秋意中,静待我们的走进。

芦集镇,淮南市潘集区的西大门,紧挨着潘三矿,与我的老家贺疃镇比邻。二十年多前,我回老家时经常坐车穿芦集镇而过。那时的芦集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颠簸的煤矸石路、灰蒙蒙的天空、潘三矿运煤火车经过时路边漫长的等候。而今,坐在大巴上,一路都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即使拐入乡道或是村道,也大都是宽敞的水泥路。我伏在车窗边睁大眼睛,却怎么也找不见当年那条通往我老家的煤矸石路。我知道,那条路肯定不会消失,它只是已改变了模样,变宽了变靓了,让我辨不清了而已。

mmexport1541990392488

秋色里,我们在芦集镇党委书记宗卫东的带领下,在芦集的土地上徜徉。一个个乡村的新名词新故事,如淳朴的乡村原野在我们的身边蔓延开来。在这里,我更清晰地知道了,暮秋时节乡村最重要最繁忙的工作是禁烧秸秆;我知道了,乡村的脱贫攻坚战是那么坚韧曲折,每一户的改变都浸透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我知道了美丽乡村建设要落实“三大革命”,并非简单的整治环境;我知道了农村并非仅仅只有农业的发展……

在我的记忆里,秋天收割过后,要不就是把稻草运回家以备冬天烧火,要不就是在田野里就地焚烧。总之,如何处理收割后的稻草秸秆和稻茬,是农民自己的事情。至于焚烧秸秆有什么危害,几乎没人重视。什么“环保、生态、青山绿水、综合利用”等等这些美好的词句,离人们很遥远。现在,漫步芦集的田野,不时会出现一个宣传牌“一人把关一处安,众人防火稳如山”、“防田间着火,保绿色家园”、“禁止秸秆焚烧,发展生态农业”……据宗书记介绍,为了保芦集的一片蓝天,他在区里立下了军令状,村干部们也在他这儿立下了军令状,一定确保芦集是零火点,否则,只要发现一处火情,他们就就地免职!为了这一军令状,为了守候芦集这片蓝天,他们实行全天候驻守、巡查和值班制度,组建应急小分队、设置监控点、组织流动哨、包保到户等等一切能想到的方法。每块田都有责任人,24小时驻守,24小时不间断巡查检查……难怪当时尽管天气有些阴沉,我们并没有感到沉闷压抑,难怪少了当年那份灰蒙蒙的感觉。原来,有那么多的人在守卫着这片净土。

mmexport1541990406735

时代在变化,芦集在发展。许多曾经的过往,比如煤矸石路,比如灰蒙蒙的天空等等现在正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但是某种程度上,他们其实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崭新的美好的形式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

走在芦集的土地上,除了感慨今夕的变化对比,更让我流连的是现代与传统经典的融合。一边是芦集镇新址,街道宽阔,店铺林立,幢幢楼房错落有致,宛若城区。一边是遥相呼应古朴淡雅的“芦沟古镇”。

走过观音桥,简洁斑驳的芦沟古镇门楼就在眼前。芦沟、芦集!一个前世,一个今生!遥想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芦集,也曾铁马冰河、典故滔滔,不由信口打油诗一首:当年乡野芦苇荡,曹操回马看芦沟;悠悠古堆清风岭,喜得贵子伴请灯;四桥四庙多眼井,亘古传说已遥遥。神龟宝地今犹在,千古绮梦在今朝。

IMG_20181013_113809

抛开纷纭的传说,拂去岁月的沧桑,我们走进了芦沟老街,反身凝望门楼,“财神街”三个大字赫然书于门头之上。简洁明了的街名,无不透露着百姓们美好的愿望。漫步财神街,一间间古朴简陋与现代时尚交融的店铺,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芦集一步步走来的故事。

老街的的房前屋后,总会时不时蹦出一畦畦绿油油的白菜、蒜苗,或是一行行散发清香的芫荽。砖头砌成的简易小花坛里,盛开着一株株月季或菊花,给人一份明丽的欣喜。偶尔还会在某家的小院门口能看见狗儿慵懒地在房檐下睡觉,几只公鸡母鸡或悠闲散步,或在泥土里刨挖觅食。芦沟的财神老街里,无不是温馨和谐的景象。

当然,财神街里最令大家感慨的还是农家茶馆。快节奏的生活,城区的茶馆都已不多见了。除了因为一些商业或是其他往来选择到茶馆小坐,真正喜欢到茶馆喝茶的人真是少之又少。谁又能想到,在芦集镇的乡间,芦沟老街却有一家农家茶馆!临街的两间宽敞民房就是茶馆场地。茶馆无名,甚至看不清哪位是主人,正如老街淳朴的民风一样,不求达人,惟愿安然。茶馆最引人注目的是简陋长桌上,一排排参差不齐、大小不一、形状不一、图案不一、新旧不一的白瓷茶壶,甚至有的茶壶壶嘴或壶把还有深浅不一的裂纹或茶渍。一把把不同的茶壶仿佛在向我们这群不速之客宣誓着这里是它们的地盘,这里是它们的主阵地!

IMG_20181013_111923

环顾茶馆大厅,交错地摆放着五六张斑驳的的木制方桌,方桌上是形形色色不同的茶杯,方桌四边是简陋的长条木凳。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一是因为秋收忙碌,一是因为接近午饭时分,茶客们不在。据说平时农闲的时候,小小茶馆,来来往往进进出出,宾客盈门,茶客众多。乡民们在茶馆里喝茶谈天,有钱喝茶,无钱照样有茶喝。忽然想起老舍的《茶馆》,那里是时事聊天室,是新闻播报台。当今芦沟老街的乡间茶馆又何尝不是村民们聊天逗乐,谈古论今,了解世界的演播室。若无安闲舒适的生活,何来遥远乡间的芦集农家茶馆!

芦沟老街,你随意推开一扇轩窗,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给人无限遐想。

走在芦集的土地,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芦集的人!在老街漫步时,街边住户的门敞开着,一缕缕炊烟升起,一家家饭香飘过,莫不令人想驻足想走近。随意走进一家住户,老两口刚开饭。我们歉意地说打扰了,老人却放下正端着着的饭碗,邀请我们坐下,要给我们倒茶,还问我们吃了吗,甚至还忙着要给我们盛饭。若在城区,谁家的门能对陌生人敞开,谁会热情地给陌生人倒茶盛饭。我们被老人的质朴好客感动着,不忍过多叨扰,只好告辞出来。然老人那苍老又明净的眼神,那简单又热情的话语,仿若一泓溪水,跳动着明快的音符,又如母亲温暖的手掌轻抚脸庞。

IMG_20181013_112604

走过老人的小屋,我们走进了墨艺斋,一位乡间隐士的工作坊!民房林立的道边,墨艺斋卓然不群,门前屋内挂满字画。墨艺斋的主人是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金学纯老先生。尽管老先生已逾古稀之年,但依然能挥毫泼墨吟诗作画。我们走进墨艺斋时,金先生的老伴正在装裱金先生刚刚完工的两幅字“   踏实地”和“知  常乐”。我们诧异着,是不是老先生写字时,把“脚”和“足”给漏掉了。金老夫人笑了,说这是金老先生的故意留白。这两幅字是送给即将抓周的两个宝宝的。宝贝们抓周时,脚蘸墨汁,轻轻一踏,“脚”和“足”就都来了!既有成语本身的祝福和期望,又有宝贝们的成长足迹与纪念。不得不佩服金老先生的独具匠心!挥手与金老先生道别时,金先生如那对老人一般热情地挽留着,并一直把我们送到大路边。秋色中,金先生的满头银发熠熠闪光。乡间依然有文化!乡间依然有大师!金老先生的书法艺术,金老先生的依依道别,无不诠释着生活确实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诗意更是并非在远方!

半日的行走,悠远的乡间芦集正一步步浸润触动大家心底隐藏的荒芜,让人在不觉中变得生动而浪漫起来。

IMG_20181013_110938

在芦集,我们还走访了,也听说了这样一群人。芦集特产手工面圆制作者、芦集特产绿豆园的农户、芦集酥瓜合作社的村民等等,他们现在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农村民营企业家!当然,还有让我们更清晰了解芦集的,带着芦集镇村民奔小康的宗书记以及他的同事们。一路走来,宗书记带给我们的是一份主人翁的热情,是一份当家人的坚韧与执着。

秋天是浓烈的,也是含蓄蕴藉的,正如芦集镇的人一样。她饱历了春的繁盛、夏的热情,不再追逐浮华与赞誉,只有一份和谐与安宁。那黄叶绿树红花、那旷野长烟朝霞、那满地金黄满园馨香……一阵秋风吹过,放眼四方,我们正站在希望的田野上!芦集,秋意正浓!

【作者简介】小越,本名陈玲,幼教工作者,中学高级教师,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在《教师博览》、《大众散文》、《华夏散文》等各类文学杂志及网络媒体上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