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耿华宝
不久前,潘集区政协邀请作家采风,有幸前往夹沟镇。因为我奶奶的娘家是夹沟庙前村,我认为我和夹沟是有血缘关系的,内心无形中充满了亲切感,所以就把这次采风当做一次走亲戚。
一条黑河,波澜不惊。黑河貌不惊人,却是淮南和蚌埠两市的界河。夹沟镇位于黑河南岸,属于淮南市潘集区,我家在黑河的北边,属于蚌埠市怀远县。我对夹沟从骨子里就有亲切的感觉。我还很小的时候,去奶奶的娘家走过一回亲戚,一晃几十年了。老一辈的人本来也不认识几个,年轻一辈的更是几乎不认识。过去走亲戚,大人们要问,在你舅爹爹家都吃的什么?你舅爹爹可喜欢你?现在奶奶早已作古,夹沟这边的舅爹爹们也已经不在。吃什么那是饥饿年代的话题,搁到现在已经不是问题,现在农村家家都有的吃,搞十几个菜摆一桌子应该不难心。
走亲戚,是个打比方。其实是贴近生活的一种表达方式。借助这种表达方式,我想,除了会有吃什么的话题,也会引出系列类似的问题,比如你去夹沟听了什么、看了什么?
听什么?我告诉你,听了一台地地道道的花鼓灯原生态歌舞戏。
花鼓一打头对头,
玩灯的都是光蛋猴。
一没银钱买灯草,
二没银钱去打油,
玩灯就趁月亮头。
人人都说玩灯孬,
我把玩灯表一表:
万岁爷出来打岔伞,
正宫娘娘把头包,
文武大臣把锣敲,
你看玩灯多热闹!
……
据镇里负责同志介绍,花鼓灯发源于淮河两岸,最早起源于夏朝,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的夫人女娇思念丈夫,唱的调调就是花鼓灯的最早起源,因大禹治水有功,淮河两岸人民,为了感谢大禹的恩德,在每年禹王会诸侯之日(农历三月二十八),各处花鼓灯班子,纷纷云集涂山,通宵达旦,彻夜歌舞,后来在沿淮的颍上、凤台、怀远、凤阳各县形成不同流派,比如怀远的“小金莲”冯国佩,凤台陈敬芝的“一条线”,潘集区夹沟也有一个花鼓灯老艺人叫王考千,外号“一阵雾”。民间流传着“看到一阵雾,猴子要上树”的说法,说明老百姓喜欢王考千花鼓灯,每当王考千表演花鼓灯,来观灯的人那个多呀,看不见那个着急呀,急得猴子都要上树。
说起王考千,夹沟镇文化体育站的同志介绍:
王老师1925年生于潘集区夹沟乡王咀村,那时花鼓灯在淮河两岸是遍地开花,村村都有。他自幼痴迷花鼓灯,10岁开始学艺,放牛时也和玩伴在田间、地头、沟边、泥地里练摔跤、翻跟头。晚上睡在床上也哼灯歌。
王老师从艺六十多年,从民间艺人到花鼓灯表演艺术家,一生与花鼓灯为伴。他的表演情感细腻、身段优美、舞姿活泼、唱腔动听,闻名遐迩。他的花鼓灯舞蹈与武术相结合,具有造型艺术表演的特征,原原本本地保持着地道的花鼓灯原生态的传统风味,看上去舞姿、步伐、姿态都配合得十分协调,一道道精彩的舞蹈表演让人们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激烈的锣鼓声中,气氛更加热烈、活泼。他把花鼓灯艺术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在继承传统花鼓灯艺术精髓的基础上,创造了“风摆柳”、“端针匾”等独具特色的表演技法。他表演的“风摆柳”婀娜多姿,“端针匾”动作刚柔相济,成了花鼓灯艺术的经典动作,赢得“一阵雾”美誉。
王老师1953年赴京参加了全国花鼓灯汇报演出,在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59年参加参加省民间舞蹈汇报演出,他表演的《小圆房》获得了创作奖和表演优秀奖。王考千被誉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2007年6月被选为第一批花鼓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潘集区夹沟乡被文化部命名“首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可惜这位民间文艺大师已于2007年作古。
从1984年开始成功举办了20多届4.20农民文体节,这个时间跨度延续之久估计在全国即使不是绝无仅有,至少也是凤毛麟角。从2015年开始,一年一度的夹沟农民文体节升格为淮南市农民文化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
看什么?我们一路从市中心驱车到潘集区,过了淮河大桥,进入淮潘公路,很快拐了一个弯,看见一条河,那就是泥河,是夹沟镇与古沟乡、高皇镇的界河。秋风艳阳,红彤彤的柿子树挂满了农家小院。过去我们在淮北平原上经常见到的土坯房基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农家小楼和农家小院。视野之际,一座现代化的矿井,年产800万吨的潘东矿拔地而起。
夹沟2012年9月撤乡建镇。夹沟镇位于潘集区的东北部,南以泥河为界与平圩、古沟、高皇隔河相望,西至泥河镇,北接怀远县,境内泥河、伊河和黑河由西至东贯穿全境。夹沟镇辖15个村,96个自然庄,184个村民小组,23个党组织。全镇总人口3万3千余人,土地总面积56.44平方公里。
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水土资源充足,耕地4.4万亩,淡水面积1万亩,盛产大米、青虾、河蟹,以质优味美畅销全国,发展水产得天独厚。逐步形成了以水产、杂交猪、家禽、山羊、优质粮、林木、蔬菜为主的七大产业。夹沟“4.20”农民文化体育节开展得轰轰烈烈,曾受到了国家文化部的表彰,为扩大开放、对外交流搭建了一个大舞台。
夹沟交通便利,距淮潘公路仅6公里,距市区16公里,泥淮路、孙店路两条主干道纵横交错。村镇建设日新月异,日益完善的设施把渴望发展的夹沟人民同外部更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夹沟全力服务重点企业建设,全乡经济指标快速增长、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群众收入不断提高、乡村面貌日新月异。为了增加我们的实地印象,镇里负责同志安排我们参观了整体规划2平方公里、总面积45万平方米、安置人口5万人的潘东新城,王咀村农家书屋和农民体育健身广场,东王村鼎鳌甲鱼养殖中心等特色看点。通过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我们有理由相信夹沟这个昔日的农业大镇,已经从优质粮、精细菜、养殖业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步入工业化的轨道,富裕起来的夹沟农民已经不满足物质需求,开始物质和精神生活双重追求、双翼发展。夹沟的明天会更美好。
【作者简介】耿华宝,笔名秋实。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南市作家协会理事,淮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淮南市谱志协会理事。1964年生于安徽怀远县。市直某机关工作人员。
文学作品,有小说、散文、随笔、杂文、书评、影评、诗歌发表在《中国电视报》《大时代文学》《新安晚报》《海南开发报》等上百家报刊。作品被编入淮南市建国50周年文学作品小说、诗歌专辑,《大潮》(诗集,安徽文艺出版社),《淮南记忆(文人笔下的淮南)》,《田家庵纪事》等多种出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