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乡村印象】芦者,嘉美也——芦集采风手记

作者 / 张会

一个艳阳高照的初秋,坐上大巴车循着宽阔平整的水泥路,第一次走进潘北小镇——芦集,大片的稻田已经收割完毕,留着一行行蜿蜒有序的庄稼茬等着新一季的翻种播撒。偶有尚未收割的稻谷,在清风中微微荡漾,泛着丰硕的金黄。

虽然正值秋忙时节,可是田间地头并没有记忆中穿梭往来忙碌不停的农人。问及原由,原来现在都已采用机械化作业,成熟的庄稼用不了几天的时间便颗粒归仓,抢收抢种的画面早已翻篇,成了不复再来的陈旧历史。

芦集,淮南市潘集区下辖的一个乡村集镇,也早已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乡镇。

一 、无须求证的传说

走进芦集镇,镇党委宗卫东书记带领我们参观的第一站就是芦集的清风岭。一座不大起眼的孤堆位于潘谢公路北侧的一汪深塘后面,几间简易的平房里供奉着几尊佛像,传说此处是道教文化中颇具盛名的碧霄娘娘当年出家修行之所。

清风岭,当地人俗称“清明孤堆”,历史悠久,据说在唐朝贞观年间,清风岭道观规模很是恢宏壮观,虽说文革期间遭到极大的破坏,但关于清风岭的种种传说依然非常生动传神,时至今日,每年三月十五的清风岭庙会,依然香火绵延,人流如织,正殿门前的香灰几乎堆成了小山。

传说真实与否虽无从考证,但清明孤堆正殿两侧的对联,蕴含着深厚的警世哲理, "暮鼓晨钟惊醒人间名利客,经身佛浩唤回苦海梦中人",这种淡泊名利、知恩惜福的朴素思想,也正是当地村民世代相袭的向善求真的缩影! 

庙会文化的兴盛,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人们祈求家园昌盛和向往幸福圆满的美好愿望。其实形式多样的庙会活动,更多是当地农民集休闲娱乐和商贸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延展,也很好地展现了新时期芦集地方经济兴旺繁荣的崭新面貌。

QQ图片20181114113553

清风岭,一个承袭芦集历史和今天的庙宇,虽然历经风雨,几乎淹没于草野的弹丸之地,经省博物馆专家考证,已被确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1986年11月3日被淮南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淮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将告别清风岭时,当地的村主任指着一圈被栅栏围着的荒草堆说,那些乱石下掩藏着可以证明本地历史的石斧石锥。记得有人说过人生的三重境界即是“他证、自证和无证”。最高的境界莫过于可以自证,却不屑于证,清风岭便是如此吧!

二、已成产业的美食

提到美食,芦集的豆制品已是远近遐迩,在安徽省也算得上特色名吃。我们参观的第二站便是芦集镇当地的一家餐饮企业---“淮南市徽乡源食品有限公司” 旗下的淮南市福客胡家饭店有限公司,以生产安徽名小吃——芦集胡家面圆而闻名的淮南市市级龙头企业,这是一家以生产”面圆”为主,集加工、销售与餐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

一道普通的圆子,根据制作原料和烹饪方法不同,居然被细分为种类繁多的美味佳肴。那些被铺呈在青花瓷盘里的一个个面圆,透过薄薄透明的葛粉皮,依稀可见里面翠绿的蔬菜、新鲜的肉丁和细碎如米的煎饼粒,水晶般饱满清爽的圆子,俨然不亚于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引得在场的每个人都嚷着中午要吃上一盘。

走进宽敞的面圆加工间,几十只烙饼铛一字排开,胡松老板介绍说烙饼依然是运用传统的手工艺流程制作而成,虽说当天正赶上秋忙放假,但依然可以想象到村里的姑娘媳妇甚至婆婆们制作烙饼时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工房正中间摆放的烙饼粉碎机,又更好地优化了传统工艺的不足。“以前小作坊制作的面圆,手工剁出的烙饼馅会粗细大小很不均匀,后期面圆成品容易破损,造成口感和卖相不佳。使用粉碎机就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问题,馅料的均匀饱和度对于面圆的质量和口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老板一边亲自介绍,一边盛情邀约:“我的新饭店正在装修中,到时候欢迎大家一定再次光临,保证让各位品尝到正宗美味的芦集面圆。”

单单品尝面圆是远远不够的,在芦集更具地方特色的要数另一种圆子——芦集绿豆圆,又称"糊虾圆",被称为"淮河三豆"之一。芦集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绿豆圆,但各具特色,风味相异。镇党委宗卫东书记把我们一行引进“芦沟古镇”。

那是一条很有渊源的街道。街道两旁楼房林立,虽已是寒露时节,住户门前的月季和长春花依然娇艳吐蕊。一条街道上,紧邻着好多生产制作绿豆圆的作坊。 “继贤绿豆圆”的主人热情异常,用食品袋装了一大兜绿豆圆任我们品尝。

IMG_20181013_110938

同行的苏老师曾经在当地任职,主动为大家担任导游和解说,他说继贤作坊的创始人是清宫御厨,在京城独创了制作绿豆圆的方法,后来告老返乡时就把这项独家制作秘方带回家乡,并传授乡邻,因此家乡很多人都掌握了这项养家糊口的技艺。现在的芦集镇生产绿豆圆的大大小小作坊和店铺不下几十家,芦集“绿豆圆”已经发展成为安徽省内外重要的知名传统美食之一。

听着苏老师的讲解,原本有些含蓄的我们,个个恨不得生猛饱啖,结果把继贤阿姨食品袋里的绿豆圆分食一空。整个房间里每一位人手一把金黄小巧的绿豆丸,个个嘴巴都咀嚼得酥脆生香。精巧黄亮的绿豆圆异常鲜脆,咬下去咯嘣作响,却并不坚硬硌牙,只觉唇齿间溢满浓浓的绿豆清香,又有虾糊的鲜美。每个弹珠大小的绿豆圆中间还有一个小小的中空,使得小小的绿豆圆越发轻盈香脆。

继贤阿姨给我们介绍了绿豆圆的制作过程:用纯正的小粒绿豆粉,按照四比一的比例搭配小麦精粉,再加上适量的水和虾糊粉调配,制成大小相近的圆子,在六成热的纯植物油中,炸制金黄色,待圆子浮出油面,涝出沥油,色香味俱佳的地道绿豆圆便大功告成。

其实绿豆圆不仅味道鲜美,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绿豆圆具有清热解毒,止吐利尿,调和补气,安神美容的功效,被誉为绿色“仙丹”。绿豆圆因为好保管、易储存,销售形式多样,散称袋装都有,食用也极为方便,烹煮、烩烫或直接食用都可。

临别时宗书记代表芦集镇党委、政府,友情馈赠了我们每人两袋包装精美的绿豆圆,算是大大满足了大家对绿豆圆的垂涎欲望。

三、朴素安静的茶馆

走出“继贤绿豆圆”的家庭作坊,不远处便有一门户大开的临街小院,屋内陈设简单,围着几张老式木质方桌,四面整齐摆放着几张木条长凳。“茶馆!” 有人带着惊奇叫道。一行人便纷至沓入,一探究竟。所谓茶馆,其实就是一户寻常人家,在迎面的大门廊房里,摆放了几张桌凳,最有特色的是那些年代各异有长柄短把的茶壶,壶身上的装饰年代感很强,瞬间将我们带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记忆里。正在大家对着茶壶品鉴不一时,我无意间发现路对面的土坯房,悄然走入,才发现此处才是真正的茶馆,依旧是方桌条凳,粉白的墙面干净整洁,土质的地面因为茶水的浸洇而坑洼不平,但房间的空气中透着清幽静谧,甚至看得出清水泼洒过后扫帚划过的痕迹。虽然没有任何装饰,置身其中却顿感一阵清凉恬淡,仿佛时光回溯,一群人长袍马褂,绿袄粉裙,一盏跑马灯几声大鼓书,一壶清茶品茗到黑,江湖侠义自在人心。

真没想到,在棋牌室麻将馆盛行的当下,在芦集小镇,人们还保留着这样品茗谈心的处所,虽然简易,却处处透着闲适和安静。经营茶馆所挣聊聊,能够保存下来的主要原因恐怕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喧闹浮华中,芦集人在内心深处始终为自己保留着一方安宁的净土家园吧!

IMG_20181013_111942

四、阡陌通途的变迁

据说芦集古镇从前的路面都是青石铺就的,只是后来村民房屋拆迁改造时,老街被扩建成宽阔的水泥路面,在芦集镇上有一条普通却又极具纪念意义的水泥路,那是一条长达六华里的街道,是时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幸胜标少将,因为心系家乡,感恩故里,为家乡人民捐资修建的一条水泥大道。如今的芦集早已村村通公路,家家连网络。平坦的水泥路面,宽阔的沥青大道随处可见,可是当地村民依然记得这条意义非同寻常的道路,并将此路命名为"将军路",用以纪念和感谢少将的赤子情怀。

其实在阡陌纵横的乡间,芦集人一直在探索着一条适合自己自主发展的道路。

正如由东向西穿境而过的潘谢公路,打破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芦集镇党委政府也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因地制宜,引导当地农民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探索出了一条集生态建设和乡村发展于一体的有效途径,带领芦集镇农民走上一条发家致富又绿色环保的康庄大道。

代楼的酥瓜,桥西的优质麦稻,金家湖的水产品和皖西大白鹅,镇西部北部的绿色长廊,代楼村的沼气池建设,随着一个个新的绿色农业项的目推广,芦集全镇农业生产和农民创业的热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芦,生下湿陂泽中,其状似竹。芦者,色卢黑也,亦苇者,伟大也;亦葭者,嘉美也。芦集,一个从传说到传奇的小镇,正在用自己的实力打造着新时代农村乡镇的示范楷模,因为他们拥有着皖北平原上一群扎根基层、积极探索的新型领导,也有朴实低调、勤奋耐劳,敢于创新的新时代农民。祝愿芦集,富裕祥和,芦者,伟大也,嘉美也!

【作者简介】张会,安徽淮南中学教师,安徽省淮南散文家协会理事,喜欢游弋在文字的海洋,喜欢用心去描摹梦的模样。

标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