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芬登芬
美丽的古沟回族乡地处黄淮海平原之上,位于淮潘公路北侧,于潘集政务新区相邻,处于淮河支流泥河之滨,辖12个行政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富,是多民族尤如一家的较大乡镇,是既历史文化、资源、传统工艺、观赏农业、瓜果种植、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新型民族乡镇。
古沟系潘集区的前身,1972年10月成立了淮南市古沟区,1980年更换为潘集区。
古沟是资源大乡,又是多民族集居地。境内有上百万伏高压变电所,孔李大桥位居古沟西部苏扬村,境内有淮潘公路连高速。古沟既是农业大乡,又是富饶大乡,境内沃野平畴、土质肥沃、雨水充沛物产丰富,全乡耕地3.2万亩,已建优质粮、精细菜、太平黄牛养殖、蔡庙粉皮四大基地。农产品种类繁多,质优物美,远销全国各地。
古沟是发展大乡,又是旅游大乡,古沟大力实施工业强乡、开放兴乡、民营富乡统筹建乡、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扶持发展陶郢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又新建起陶郢农家乐(土菜馆、果蔬园结合的休闲农业园)供休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乐园。于2010年办起的亚鹏农业园已是集休闲、精品农业为主的产业园。
正在投资兴建的太平大米糖基地已成规模。泥老虎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创新发展、打开创新思路。太平村回族锣鼓队正在加紧培训,打出了民间锣鼓队的民族特色。蔡庙粉皮系色泽鲜亮、几至透明、口感细腻、滑爽劲道,常常让人流连回味。
古沟既是富足之乡,也是文化之乡。体坛名将蔡维艳,是古沟乡村走出的名人名将,为古沟乃至为淮南、安徽争得了荣誉。古沟发展潜力巨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丰厚。
一、清真寺
太平东清真寺坐落在太平集东端,古时大门面北(现大门面东)是当地穆斯林礼拜,开斋等主要活动的神圣场所。清真寺始自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由乡绅郝庭兰等13户捐银兴建。原建草殿三间,配殿四间。清世宗爱新觉罗·允祯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教长马明远领首改建成砖墙瓦顶,将大殿扩建成五间。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乡绅兰守安等捐田74亩补充寺产,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集银大修并立高1.8米,宽0.7米,厚0.2米石碑一座。碑首图雕二龙戏珠,刻有“百世流芳”四字。碑文为“太平清真寺办学置田记”。(附碑文抄印件符后)寺大门两侧有高一米的石狮一对,大殿长13米,宽10米(另廊宽2米)座西面东殿墙上方拐角雕有“麒麟送子”“寿星”等砖刻六块,大殿顶中为宝瓶数个,顶角四周铁质飞鸟数个,并用铁链相连,两侧歇山装有陶制龙头各一,院中古井一眼,课堂,水房等40余间(水房等被五四年大水淹没)放眼望去,尤为壮观。大殿内正门上方曾悬挂长约3米,宽1.5米木质匾额一块,上书“真诚至感”四个贴金大字,落款是清道光年间九门提督杨歧珍所赠。该匾额及顶部宝瓶飞鸟等物在文革前期被作为“四旧”砸坏现己不存。古井上石雕井栏被打水绳拉痕迹深10余毫米,光滑如镜,可作证其历史悠久,石狮一对造型古雅,神态逼真,石碑现立于北门内侧,清晰记载该寺的沿革变迁,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太平东清真寺与太平集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历来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曾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赞扬。太平清真寺是潘集东部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建国初期的民 主政权建设方面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抗日战争初期,中共地下党员王希善同志(既王老四)奉当时中共凤台县委之命在家乡开展地下革命活动并发展了组织。该同志经常将太平清真寺作为掩护场所,清真寺从教长到乡老都积极配合,给予大力支持,并发展了顾子合、李元珍(回族)等一批优秀党员。总之太平东清真寺及太平回族群众为我党的革命工作,有过很多的有益帮助和贡献。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在这片土地生根开花硕果累累。
二、大米糖
古沟回族乡,是一个多民族亲如一家的较大乡镇,位于淮潘公路中游,历史文化丰富,古老的油王庄位于泥河之南岸,是一块风水宝地。据老书记王守成介绍:2014年春节蓬老祖坟挖土发现一石碑,碑文记载,油王人是明洪武十八年,居住此地注:史上油王人为王乡,据传言一道士说过“此地能出大将70多,而后出了糖将70多。
明朝起油王家家户户会熬糖,利用大米配料大麦芽。先将大麦芽,芽好碾碎、再将普通做饭用的大米浸泡四个小时,大锅烧水坐上篱笆子(蒸笼)、将米放入蒸笼里、大火猛蒸,蒸出的米放到坛子里,拌上碾碎的麦芽发酵,尔后坛子底端有一漏孔,漏下的米水再倒入锅里熬,时间长了成了糖稀,糖稀掺入米花,及炒制的花生,芝麻等叫粘糖。(也叫花生糖、芝麻糖、米花糖)适应广大老百姓食用。
制作的糖稀再加工,加工成糖条、管子糖、糖块、怡糖等各式各样的超市用糖均可做成,而今村内老糖将王守先熬制切出的 糖块、糖片,既薄又透亮。他做的花生酥,叫酥而散、脆而鲜。因前油王大米糖渐渐形成较大规模市场,享誉省内外,销往蚌埠、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受广大市民青睐,经专家品尝,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华舌尖文化。
三、古沟酥瓜
古沟酥瓜也叫潘集酥瓜,是地方特色品种,但古沟酥瓜以主栽羊角酥为主。古沟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造就了古沟酥瓜香、甜、 酥、脆的品质。如今古沟酥瓜,已成为淮南市乃至全国独具一格 的特色农产品。酥瓜属葫芦科甜瓜,薄皮甜瓜的一个亚种。南果暑、北果寒,唯独古沟酥瓜温润。与众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口感细腻绵滑、营养倍加丰富。二是外脆内酥、酥而不面、脆而不硬,绿色的瓤子叫绿到边,达到了酥与脆的完美结合。
古沟境内成立了亚鹏酥瓜研究所和淮南市酥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日光温室7000平方米、智能连栋温室60000平方米、玻璃温室4000平方米、单体棚10000平方米,主要生产方式为酥瓜、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以及高档蔬菜瓜果育苗。主打品牌“古沟酥瓜”。2014年亚鹏盛农公司仅酥瓜收益700万元,公司用工规模300人左右,带动周边群众3000户致富。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已经安徽省质监局初审推荐,国家质监总局受理了淮南质监局的申报“古沟酥瓜”地标产品保护申请,于2013年11月正式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审查认证。
四、泥老虎
泥老虎是沿淮地区稀有的民间泥塑手工艺品。色彩鲜艳,憨态可掬。该系列泥塑制品还有泥鸡仔、泥青蛙、泥娃娃等。蔡庙 村手工艺人制作的泥老虎系列制品,既保留了自身的工艺技艺, 又打开了早期儿童玩具市场,在庙会和集市销售兴旺。泥老虎 还可以通过按压虎身桑皮纸发出哨声。
相传泥老虎是明清时期,蔡庙村几位泥塑工匠到寿县石景 山塑造太阳奶奶神像时,所创作生产的工艺品。泥老虎原本是放在家中有“镇宅吉祥”之意,但后来逐步走向市场,发展成了系列玩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泥塑艺人在长期制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制作工艺,使其在保留玩具功能的同时,发艮成了工艺美术品。
蔡庙村的泥塑工艺,粗犷豪放,生动活泼,色彩艳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蔡氏家族,师承祖业,传承有序,为淮河泥塑工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蔡庙粉皮
蔡庙粉皮色泽鲜亮,几至透明。味道鲜美,口感细腻、滑爽、劲道,常常让人回味流连。粉皮的用料是植物淀粉,多为山芋粉制作,也有用豌豆粉制作的,这得视人们的口味而定。芋头淀粉制作的粉皮,色泽有些青暗;豌豆淀粉出产的粉皮,颜色则发白。
粉皮作为一种菜肴,它的吃法有多样,通常可凉拌、可烧 汤、可做菜的辅料。尤其是红烧鸡炖粉皮这道菜,可以最大发挥出粉皮的醇香滋味了。鸡的新鲜肥美的汤汁慢慢侵入粉皮之 中,那粉皮的味道真的比红烧鸡还要好,怕有“喧宾夺主”的感觉了。粉皮是潘集地区一种有代表性的美食,是百姓的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
六、古沟民族中学推剧教学传承基地
推剧,也叫四句推子。由花鼓灯后场小戏演变而成,上世纪三十年代成型。建国后定名为推剧。国家稀有剧种,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央视大百科”将其列为淮南市三大地方文化名 片之一。推剧流行于淮河两岸,风台、颍上、寿县、霍邱等地, 淮南一带是核心区域。淮河流域唯一的专业表演剧团和唯一的 推剧研究机构都在淮南市。
2014年古沟民族中学被淮南市推剧研究会命名为淮南市首批教学传承基地,陈从强系研究会副研究员,现己培养了三届推剧学子,成熟三首推剧歌曲一一《淮水歌》、《歌唱最美乡村教师马兆春》、《中华五字歌》,此三首歌曲均有本校学生演唱,现己制作成碟片发行。《淮水歌》、《中华五字歌》视频经常在淮南电视台播出。
现在学校的每一个班级学生都会唱推剧歌曲,每年的艺体节都进行班级推剧的表演评比,每位学生均能够进行推剧歌曲的演唱。今年的教师节本校推剧演唱队应邀参加表演。为了进一步普及推剧,专门编写了推剧校本教材,目前正在准备印刷。学校成立了橡果果推剧社和推剧演唱队,经常性的开展社会活动,得到社会上的认可,例如区今年国检的特色活动,区少年宫的特色展演,慰问敬老院等。古沟中学在继承推剧非遗的基础上,又发展了新的推剧歌韵味,在学生中推剧老树,又开了新花。
古沟采风,采写古沟,我们相逢在古沟这片热土,点燃我们创作热情,广大的古沟多民族人民享受着生活的情趣和欢乐。是的,绿色的古沟,仿佛成就了壮丽画卷,那滔滔的穿境而过的泥河水如同奔流的长诗,抒发着古沟人的豪迈,哪一抹平畴的田园如同一张张放大的绿色稿纸,书写着古沟的古韵、新风、华彩……
【作者简介】苏登芬,男,生于1957年8月,安徽省作协会员,发表约40万字,出版散文集《沿淮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