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首页 »

膛风的呼啸——评《穿膛的风声》

作者 / 杨四平

初次读到诗人的连篇诗歌《在高速公路上》和《锯子的声音》就能明显的感受到诗人雪鹰的风骨。相较于很多诗人笔下的个人话语的表达,诗人以其敏锐的视角、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才情见长。诗人不断探索个体的诗歌之路,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有高质量高产量的诗作先后问世,诗人的勤奋与执著令人感动。诗人在这些诗歌里共同书写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为:现实生活类、情感宣泄类两大类。诗歌表现的内容涉猎广泛,诗艺变化多样呈纷纭复杂之态,综合运用各种视觉、色彩参差和感觉想象营造属于诗人自我的诗歌世界。

对人本身的现实生活状态及其生存方式,始终是诗人诗歌艺术关注的焦点。诗人着力呈现政治事件、新闻媒体的真实面貌,从极其普通的生活场景或片段中,总能够发掘和表现一些人的生存处境以及对自我内心真实拷问。在诗人的诗集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以其独特的视点剖析心灵深处的真实性,从而展现诗歌文体批判性以及展现诗人对现实问题的责任感。例如开篇诗歌《在高速公路上》就试图通过风声、摩擦声以及火花四溅营造一个十分恶劣的外在环境,似乎诗人一开篇就已经构织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在《锯子的声音》中诗人更是用意识流的方式,通过锯木头声、锯铁声、锯骨声、锯灵魂声的刻画给人一种阴森恐怖的情景。这更接近象征派诗歌对意象以及氛围描摹。通过这些景物以及各种声音的捕捉更让人联想到龚自珍的那句“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乌云密布奔腾之象,从而展示诗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灵魂的独语。

在《风暴》一诗中诗人呐喊“风暴,其实是暴风的翻版//秩序的颠覆”,对现实生活以及现实秩序的反抗。和现在很多粉饰生活歌颂秩序的诗歌相比较就形成鲜明的对比。诗人更是唤起诗人的先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在《你说,我不需要任何解释》中更是对现代人性、城乡两极分化以及对传统文明衰退的沉痛和反思。《医院的风水》、《羊长点肉不容易》、《碎片》等篇章中更是以诗人一贯的敏锐才思和独特的视角揭示社会中的黑暗面。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正是诗人将社会一幅幅被黑暗的吞噬有价值的事物展现在读者面前,更是被诗人勇气征服,也唤起读者的道义感和责任感。诗人潜意识中有股崇拜英雄神话的情结,在《玄帝庙》中对神的自我解读,对春申君的崇拜,在《路口》中“索性走进神话//走进弯弯曲曲的心里吧//看长亭短亭,飞舞着//西去的蝴蝶//东南的孔雀”更是对长亭送别、孔雀东南飞的凭吊,由此燃起诗人内心对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强烈认同。

其次,诗人在古今中外现实的鲜明对照下,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痼弊。于是在《妥协》中诗人感叹到“所有英雄主义都已严重缺钙//老天给投降者有丰厚的奖励”,面对现实种种利益冲突,城镇化过程中对于人性的异化以及经历过“3月的疼痛”,各种新闻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等都给现代人的心灵带来了创伤,即使在狂娱乐欢以后也使当下一代人的精神灵魂饱受折磨。至此,诗人呼吁英雄,呼吁传统优秀种群文明。诗人之所以用穿膛的风声为名,也许就是想通过这穿膛之风过滤一些嘈杂的声音,给人以警示。

在风声之后,诗人展现出自己柔软的一面。自古“情”字一直是诗人笔下常写常新的话题。有爱情的悸动、亲情的温软、友情的感动等等,例如《冬天的风景》“太阳的红晕,洒在我麻木的右脚,刚刚留下的印迹上”诗人将爱情中的悸动用脚印、影子、冬阳这些外在虚幻缥缈地客观对应物表现出来,正如徐志摩笔下飞扬的雪花,娇羞的水莲花一样让人心向往之。关于爱情每人都会有心房悸动、面颊绯红的娇羞与甜蜜。胡适诗歌曾写“爱过方知情重,醉过才知酒浓”,诗人笔下《关于爱情》就是如此“纠结的人,不知有多少//但能戒掉毒瘾的//毕竟少之又少”。诗人用独特的眼光和细腻心理的刻画表现亲情,《背影》“今夜,当我的小院//摆上了精美剔透的鹅卵石//华灯,却只能映照//你的模糊的背影”诗人用六年的时间中各种细节表达对父亲的怀念。这种自我剖析式的独语与精神上的震撼是十分有力的。在《一次旅行》中“一条脐带剪而未断//一头是远方//一头是母亲”无论诗人身在何处都有一种无根漂泊的感受。《回放》是对于幸福的定义和理解。诗人在《路过6月(两首)》诗中第一首诗叙述了母亲生病从医院回家的情况,在第二首中诗人“这条必由之路//对于每个生命都是考验//许多人的坎//伴随着泥沙与火焰//在时间的搅拌机里运转”通过母亲生病的事情引申阐发出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针——谨以此诗祭奠我的母亲》中“你让我口衔草棒的时候//我不懂,我只知道//你一针一针缝补那些裸露的//我的破烂的童年”,诗人通过对亲情“柔软”情绪捕捉,使得诗歌在暴风和柔软两种张力的对峙中凸显出诗歌的价值与审美内涵。在诗人的内心里,依然始终保持有对心灵深处隐忧的揭示。诗人在友情的感动中总是展示给读者令人感动的情怀,例如《白砂码头》“我们品尝了真诚与道义//在浙东,在白砂码头//我们拱手告别//兄弟再会”,

《车过南京》“诗与友情//银杏一般古老//笑声与树叶缤纷”等都通过细节展现诗人与朋友之间的珍贵的友情。在《在东阳——兼致郑正良》、《广德——致李庭武等广德诸友》、《敬亭山——给方文竹、盛敏、李庭武、布衣诸友》等等像一幅幅画卷展现朋友之间的令人感动的画面。特别是《桃花潭》诗人更是用“李白在吟诗,或者研讨//汪伦还在万村酣睡”李白、汪伦的友情典故称颂友情。在现实生活中,诗人对生命的感慨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彷徨。在精神层面上,诗人又能从情感抚慰中重新振奋精神。正是这种精神生活的丰富性,才能造就一个诗人在多重艺术表现手段里呈现其诗歌价值。

《穿膛的风声》多向度地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悟、对生命情感的表达,用意象化的抒情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弥足珍贵的诗歌品质。尽管在艺术手法和表现的程度上,还有一些不足,但是这是一个在诗歌探索中的人必然经历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个有自觉意识地要表现现实世界的诗人这是值得赞赏的。

【作者简介】安徽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东西方诗人联合会主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