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安徽法制报》头版报道包河法院特邀调解员工作

近期,包河法院的50名特邀调解员已经全部进入调解岗位。7月7日早上9点,在微信征求了当事人的同意后,特邀调解员丁先凤来到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家事调解室,在家事调解员唐艳梅的指导下,顺利登陆调解平台,又通过微信教会原被告用手机登陆调解平台,成功实现三方连线。

7月9日,《安徽法制报》头版对此进行了报道。

以下原文:

模范调解员隔空“共情”化纠纷

多元解纷“织密”法院诉讼案件过滤网

“听得清楚吗?能看得见我吧?我们可以开始谈话了吗?”第一次通过人民法院网络调解平台,与当事人隔着屏幕“拉家常”,身为法院特邀调解员的丁先凤有些紧张,三连问好像也是在给自己一个开始的讯息。7月7日,早上9点,在微信征求了当事人的同意后,丁先凤来到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家事调解室,在家事调解员唐艳梅的指导下,顺利登陆调解平台,又通过微信教会原被告用手机登陆调解平台,成功实现三方连线。

这是一个分家析产的案件。年过六旬的原告张某,将唯一的儿子、丈夫的哥哥和3个妹妹告到法院,要求对自己和离世丈夫共同所有的一套50平方房产进行产权分割。

不是要求全额独占,也没有在诉状中历数被告的不堪,以丁先凤的调解经验看,这不是矛盾纠纷,应该另有隐情。张某是上海知青,2015年丈夫冯某离世,就长期在上海照顾90岁高龄的母亲。6月29日,刚接到诉前调解的委派,丁先凤便带着疑惑与张某取得了联系。如其所料,张某没有和这么多被告闹翻,只是想把唯一的住房卖掉,回上海居住。结果因为婆婆比丈夫冯某晚离世1年,房产权属便依法多了儿子以外的其他继承人。这些“继承人”远在上海生活,都已年迈,虽没有要分割房产的意向,却也不积极配合。

视频里,丁先凤和张某说起知青生活,聊起当下困难的经济状况,张某禁不住流泪了。在视频另一端的儿子多数是沉默的。

从事社区工作,进行基层调解30多年,作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丁先凤很善于拉近调解对象的心。但是隔着屏幕,她总在尝试更合适的语气和动作,时刻关注屏幕那端当事人的表情变化,期待能捕捉到更多利于调解的信息。

这是丁先凤受聘为包河法院特邀调解员后处理的第一个案件。常年调解社区里的家长里短,丁先凤对于处理家事案件有着天然的“热心肠”。通过电话、微信,与身在上海的多位被告沟通案情,说明原告的现实情况,甚至分析合肥房产价格。“我从早上聊到中午,当天下午,冯某的哥哥、妹妹们就主动去公证处办理了放弃继承权的公证书,还坦言,接受了一堂深刻的家风家教课。”此刻,视频那端的张某忙不迭地感谢,原本的分家析产,成了“产权确认”。

时近中午12点,丁先凤还在电脑前,计算张某的儿子应得份额。

当天上午,与她同样忙碌在包河法院多个调解室的,还有10多位特邀调解员。

吸纳更多调解“能手”,尽量丰富“多元解纷”成员,不断加密纠纷诉前过滤……在基层法院民事案件持续攀升的形势下,“借力”已经成了法院必然之选。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