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网 »

贫困已随东风去,桃花源里乐翻天——潘集区塘西村脱贫攻坚综述

平川旷野,一望无垠的稻田里,挺拔的稻子随风起舞,翻腾着起伏的浪花;田边高处,平坦宽阔的柏油路通向远方,路边的海棠、女贞、水杉,像忠实的卫兵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初来乍到的人,还以为自己到了江南水乡,其实这里是淮南市潘集区贺疃镇塘西村。

塘西村位于潘集区贺疃镇北部,全村辖5个自然村庄(关庄、韩庄、程庄、辛王庄、塘西庄),7个村民组,共424户1574人。全村耕地面积3030亩,人均耕地面积1.92亩,主要种植小麦、水稻,是典型的农业村。

2014年塘西村被核定为贫困村,当时建档立卡贫困户为64户145人,经过2014年以来动态调整,目前塘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20人,未脱贫1户4人。

昔日的塘西村交通落后、经济水平欠缺,如今的塘西村已经成为人人乐在其中的“桃花源”。

党建引领,成就“攻坚之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

塘西村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牢固树立“围绕扶贫抓党建,抓好党建促扶贫”的理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

烧旺熔炉,练好钢材。党内政治生活是锤炼党性的“熔炉”,村两委与扶贫工作队从提升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入手,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切实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吃透”精神实质,增添“看家本领”,保持政治本色;通过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史国史、革命传统等教育活动,引导党员干部强化党的组织意识、纪律意识、规矩意识。

认真组织开展“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等内容,引导村党员、村民代表在扶贫领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随着党内政治生活质量的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吸引力也慢慢增强。

强化管理,磨亮刀刃。塘西村建立了帮扶工作队队员、村两委委员、党员联系帮扶贫困户制度,着力选配政治强、素质好的党员干部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结亲戚”,帮助贫困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计划,落实脱贫政策;村两委干部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定期汇总相关情况,研究解决措施。

塘西村从村务透明化、工作制度化着手,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规范“三会一课”“四议两公开”制度,制定《塘西村项目资金管理规定》、《规范召开周例会制度的规定》等制度,提高村两委工作的规范意识和效率意识。认真开展好“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学习脱贫攻坚业务知识,过好“政治生日”,铭记初心使命。常态化落实扶贫讲座制度,对党员参与活动情况进行详细地记录,结合党员红黄榜制度对党员进行考评。

组织带头,敢于亮剑。脱贫工作,党员带好头,群众有盼头。在2019年元旦刚过去的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们认为,没资金、没技术,对发展养殖业有些犹豫不决。于是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决定:“党支部带头,党员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项目资金未到位之前,党员自主筹集启动资金。扶贫工作队队长温福平1万元、党支部书记胡艳1万元、支部委员陈士红1万元、包村干部黄号4千元,4个人把现金拍在了办公桌上,陈士红等3名党员组成攻坚小组,免费“打工”,并确定了发展养殖的党员项目负责制。

支部委员陈士红、村委委员陈士华担纲主打,12亩泥鳅、105亩稻虾共育的项目启动,扶贫工作队亮明态度:不光投入,更要全程参与,完全奉献!

几个月后,第一批370只大白鹅出栏了,第二批鹅苗也已经“满月”,240万尾泥鳅茁壮成长,105亩稻田里放入了虾苗,800多只皖西大白鹅发出欢快的叫声、5000只麻鸭结伴畅游……随着,一批批养殖“成果”的落地,贫困户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其他村民们也从犹豫怀疑,到惊讶欣喜,到积极参与。“党员+责任+奉献”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塘西村党支部挺在前、党员干部冲在前、群众齐参与的态势。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有效破除了集体与个人承包的差异。

扶贫工作队队长温福平坦言:“精准扶贫的同时,我们要考虑长远,为乡村振兴增添后劲!”

振兴产业,激活“源头之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要激活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关键的基础举措是要发展好产业,没有产业,没有经济上的稳定后续来源,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对于这一点,塘西村脱贫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同志深信不疑。

可2017年以前塘西村没有一项村集产业,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上是空白。村扶贫工作队与村两委成员多次外出考察调研,结合实际制定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一年打广告,两年树品牌,三年大发展”的三年规划。

依天时,积极发展光伏扶贫。塘西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利用财政资金43万元,企业帮扶资金86万元,兴建了三座60KW村集体光伏发电站,目前均已并网发电。2017年仅有一座60KW光伏电站,村集体经济收入4.83万元。2018年总共完成了三座60KW光伏发电站的建设,集体经济收入13.32万元。

在贫困户眼里,光伏电站就是聚宝盆。“天气好的时候,就感觉好像天上直往下掉钱,我们也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能晒着太阳赚着钱。这心里啊,美滋滋、暖洋洋的。”光伏管理员程晋龙说。

“我们将继续扎实推进光伏扶贫项目建设,规范运维机制,充分挖掘光伏产业扶贫工程各种资源,最大限度释放光伏扶贫带来的综合效益,延伸贫困户收益链条,为村里的脱贫攻坚做出更大贡献。”温福平队长满是信心。

靠地利,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塘西村土地平整、肥沃,水源充足,在发展生态农业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在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外出考察学习的基础上,塘西村确定了发展规模化、产业化种养殖项目的思路。利用塘西村的稻田,积极发展稻鸭共育、稻鳅共育、稻虾共育等类型的综合性生态农业、循环农业。

在党员的带领下,塘西村的生态农业发展迅速,稻鸭共育、稻鳅共育、稻虾共育等生态农业面积达千余亩。既改善土壤肥力结构,又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而绿色稻米和生态土鸭在市场上又很受欢迎,能卖出好价钱,真正实现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2019年,注册了“塘西稻鸭米”品牌,该品牌生态米的销售为塘西村增加了25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

曾经依靠着传统土地种植,塘西村的贫困户仅能获得微薄的收入,满足温饱;而如今发展生态农业,让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土地带给自己的幸福。

“稻鸭共育,稻鳅共育,仅这两个产业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以上,还带动了7户贫困户发展自主产业。”温福平队长说。

致人和,积极发展扶贫产业。在发展光伏产业和生态农业的同时,塘西村紧盯“钱袋子”的效益。

要让钱生钱。塘西村利用45万元财政资金和40万淮南矿业集团帮扶资金共计85万元,入资淮南市德荣生态农业养殖基地建设。德荣公司按照入资资金的7%给予固定分红;流转贫困户土地,每年给予农户流转费每亩1300元,同时为贫困户创造了诸多就业岗位。

村里还拿出20万元财政资金参与潘集区许家岗蔬菜种植合作社年分红1.2万元;30万元财政资金参与振南米业发展,分红2.4万元。

通过实施塘西村扶贫产业生态园项目、105万元参与企业发展、三座光伏电站收益,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96.37万元,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塘西村鼓励和引导贫困户树立“依靠辛勤劳动脱贫致富”的正确价值导向,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因户制宜帮助贫困户制定生产发展计划,科学选择适宜发展的特色高效产业,通过资金扶持、技能培训、产业奖补等方式,大力支持发展特色种养、特色林果等特色扶贫产业,变“输血”为“造血”,使有产业发展能力和意愿的贫困户家家都有增收产业,个个都有致富门路。截止2020年,共为20位贫困户申请了13.5万元自主到户产业项目奖补。

塘西村贫困户倪文产和辛永江都是五保户,两位老人都具有多年的种养殖经验,在扶贫工作队鼓励指导下,两人分别自主发展了大棚蔬菜种植和养殖业。期间,扶贫工作队多次邀请镇农技站技术人员前来对他俩进行技术指导,并积极为两人争取政府扶贫补贴。当年,倪文产和辛永江分别额外增加了8000元左右的年收入,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对于想要通过创业致富的贫困户,我们会从政策支持、技术指导等多个方面尽可能提供帮助,减少创业风险,保护他们的上进心。”温福平队长坚定地说。

两位村民的生活变化有效激发了村里贫困户的致富热情,现在村里养鱼、养泥鳅、养鸡、养鸭、养大白鹅、养羊的“专业户”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村民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9年,塘西村被潘集区授予农业特色产业扶贫示范村。2020年,又被潘集区列为农村干部实训基地。成绩斐然,荣誉满满,塘西村的村干部和贫困户们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多措并举,落实“共享之惠”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而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就更需要,全局化、系统化的思维整合各种力量和资源,把以往相对割裂、相对分散的工作结合起来,运用到贫困户身上。

塘西村在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脱贫成效,稳固脱贫成果。

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之前,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通往塘西村的道路都是路面宽度低于4米的矸石路,道路狭窄路况差,交通条件恶劣,人车“行路难”、农副产品“运输难”,让广大群众长期饱尝交通“瓶颈”制约之苦,也严重阻碍了塘西村的脱贫步伐。

在贺疃镇党委的规划下,修建陈秦路从塘西村穿村而过。陈秦路总投资1200万元,全长5.08公里,南起S015县道,北至化古路,贯穿唐集、塘西、古路岗三个村,水泥路平均宽度达到5米以上,路旁种满绿树红花,成为塘西村最靓丽的风景路,不但提升了塘西村的环境档次,更是方便了群众出行。如今,村民出行方便了,贫困户家里的土特产也能运出去了,脚下的路越来越好走了,群众的腰包也越来越鼓了。

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手段。塘西村积极落实教育扶贫政策。逐户摸排贫困户上学子女,帮助申报国家助学补助资金。帮助申报“雨露计划”和义务教育阶段助学资助及学前教育、在校大学生教育资助累计66人次,共计资金11.2万元。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塘西村妥善安排3名贫困户到淮南市德荣生态养殖场务工,为7名贫困户安排保洁员、光伏电站管理员等公益岗位。组织12名贫困户参加劳动技能培训班,提升脱贫本领,积极推荐闲置劳动力外出务工。夏收和秋收季节安排贫困户清理田间地头杂物、参与秸秆禁烧看管工作,并按照每日60元的标准给予务工补助。2019年至今村集体自主发展生态园为贫困户提供务工累计580人次。

社保兜底脱贫是脱贫攻坚的最后一道防线。塘西村定期开展信息比对,开展摸排核查,逐户逐人掌握情况、落实政策。

目前,塘西村村共有特困供养户10户10人,享受低保户25户55人,孤儿2户4人。村里及时将符合条件人口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及时为他们申请了各类补助重度贫困残疾人护理补助,贫困残疾人生活补助,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同时对于贫困户低保金、五保金的发放实时跟踪,确保按时到位。

危房改造是一项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工程。截止2020年,塘西村实施危房改造项目17户,住房提升工程9户,均顺利拿到补助资金。   

健康扶贫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对于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着重要意义。塘西村积极贯彻落实健康脱贫政策,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签约家庭医生,入户宣传健康扶贫政策并张贴宣传画;督促乡村医生对贫困人口建立健康档案,并对慢性病及老年人进行年检和随访。

金融支持是实现贫困户自力更生的重要保障。截止2020年塘西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办理两免小额贷款37人,共计108.2万元,主要用于贫困户贷户用自我发展和户用光伏发电站建设。在通过发放精准扶贫到户贷款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小额信贷资金需求的同时,助推贫困户通过创业、就业实现脱贫致富,从根本改变一些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

社会力量对于脱贫攻坚的作用不容小视。2017年以来,塘西村脱贫攻坚的对口帮扶单位淮河能源集团公司充分落实帮扶责任,每年中秋、春节两节都对贫困户进行集中走访慰问,发放食用油、米、面等慰问品和慰问金。社会力量的投入,让塘西村的贫困户在接受馈赠的同时,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怀,更加懂得了感恩。

移风易俗,遍开“文明之花”

良好乡风具有浸润人心、引领向善,规范行为、凝聚力量的积极作用。移风易俗是时代进步的应有之义,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其对群众个人素质提升关系十分重要,对推脱贫攻坚更是很大的助力,也是展现脱贫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

塘西村积极开展“治陋习、树新风”活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把移风易俗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结合村情实际,村里建立完善了村规民约,积极发挥“四会”(村规民约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和禁毒禁赌会)作用,将规民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更融进村民的心里,同时党员群众自发成立村务协理服务站,帮助村两委协调决解一些群众邻里纠纷和村级公益事务。村部挂牌成立了“塘西村公益事业村民志愿者服务中心”,村民们踊跃担任志愿者,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传递爱心、传播文明。

为有效推动全民建身,丰富农闲时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村委会建设了200平方米的娱乐休闲广场,配套体育健身器材,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每晚,休闲广场上都有当地村民在跳广场舞,他们用热情洋溢的舞蹈,用最美的舞姿来展现新时代农民的活力。

村卫生室人员、设备、药品、器材全部配备到位,可为塘西村民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家庭医生签约和健康管理服务。过去村医身背药箱行医,如今用健康一体机扫描贫困户身份证,就能查出病人信息,还能测血压、血糖、做心电图和尿检。

近几年,塘西村对乡村的环境也进行了大力整治,在“清脏、治乱、增绿、控污”的同时,聚焦“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等,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极打造了塘西二组人居环境改善一个样板点,房前屋后共安设围栏700多米,党员门前粘贴“党员户”标识牌亮明身份,文明户授予“文明家庭”光荣牌,以样板点逐步向其他村民组开展。

自来水、有线电视等也一一落实、一应俱全,生活环境日益美化,精神也生活充实起来,村民们逐渐活出了好面貌。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里安装了路灯,村里有建起了广场、农家书屋,大家有空就来带小孩来玩,跳跳舞,看看书。感觉生活档次明显上去了。”村民们喜气洋洋。

村容村貌整洁有序、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孝老爱亲蔚然成风……走在塘西村,能处处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明新风催人奋进。

“绝似江南好风景,一湾流水稻花香。”如今的塘西村已经彻底改变了贫困村的样子,变成了人人乐在其中的幸福“桃花源”。在这里,产业找得到效益、村庄找得到韵味、村民找得到认同,塘西村不懈努力打造着“留得住乡韵,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

“塘西这三年的发展是巨大的,我们真正做到了不辱使命。”离别倒计时,温福平队长充满感慨与深情。

2017年淮河能源集团公司选派队长温福平、副队长温群超、扶贫专干陈诚悦三人入驻塘西开展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在温福平队长的带领下,扶贫工作队把困难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扎扎实实的为群众办一些实实在在的事。

三年来,在工作队多方协调争取下,共从淮河能源集团公司争取帮扶资金190万余元投入塘西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卫生整治等,为塘西村脱贫“摘帽”和经济发展增添了极大的助力;三年来,扶贫工作队以塘西村为家,以“帮扶者”的身份融入到摆脱贫困、建设美丽乡村的热潮中,与村支两委凝心聚力、并肩战斗,把塘西村从一个集体经济空白村发展成集体经济收入近一百万元的党建经济强村,让塘西村民们看到了扶贫选派干部的过硬能力和责任担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转眼间,2020年也已经走过了一半。距离打赢脱贫攻坚战庄严承诺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塘西人将继续聚焦精准脱贫,坚持脚步不慢、力度不减,坚持奋发有为、积极作为,以更大的力度、更强的热度,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塘西村!(通讯员 / 丁晓东)

新安才汇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