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上午,包河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胡权明在区四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上代表包河法院,报告近年来区法院人民法庭工作情况,提请会议审议。
报告从发挥审判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推进体制改革,提升司法改革整体效能、强化队伍建设,筑牢人民法庭工作根基等三个方面对近年来人民法庭工作进行了详细汇报。
报告指出,区法院现有一个人民法庭即滨湖法庭。滨湖法庭成立于2007 年,从受理辖区侵权、合同及婚姻家庭类等复杂多样的民商事案件,到组建以审理金融案件为主,校园侵权、旅游纠纷案件为辅的特色法庭,滨湖法庭的审判职能在不断转变。2017年-2019 年,滨湖法庭共受理各类案件 4556 件,结案 4471 件,平均结案率 98.13%;2020 年 1-10 月,共受理各类案件 6634 件(含旧存 85 件),结案 6180 件,结案率 93.16%,法官人均收案数 1106 件。经过不懈的努力,滨湖法庭先后荣获“全省优秀人民法庭”、“合肥市优秀人民法庭”,多名法官获得省、市、区表彰。
发挥审判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紧紧围绕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工作主题,充分发挥基层法庭职能作用,依法处理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为滨湖新区的发展保驾护航。高点站位 ,树牢大局意识。围绕滨湖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热点难点,找准结合点、着力点,及时对审判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研判,以高质量司法新实践答好高质量发展新答卷。高效推进,聚焦滨湖发展。围绕滨湖新区发展定位,先后设立金融案件、旅游合同及校园侵权三个专业化审判团队,依据法官专业特长与案件实际审理需要确定案件承办人,对社会关注度高、涉民生、涉省政府等重大复杂敏感案件,通过专案专审,促进法官审有所专、审有所长、审有所精。高度协同,聚力社会治理。着力加强调解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依法保障和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诉非衔接制度,组织推进“三员一律”进网格工作,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组织、行业组织开展调解工作,主动走进街道、社区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积极融入社区网格等基层平安细胞,共同构建平安和谐法治社会。
推进体制改革,提升司法改革整体效能
作为区法院唯一的派出机构和司法为民的前沿阵地,滨湖法庭始终锐意进取,勇当改革先行者和探索者,创新体制机制,推进信息化建设,全方位多措施提升案件审判质效。
一是推进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不断拓宽司法确认的适用范围,扩大小额诉讼适用范围,试行新的公告排期制度,审慎行使独任审判权,制定《统一送达操作规则(试行)》,致力于打造集自行送达、电子送达、邮寄送达、公告送达为一体的统一送达工作机制。
二是完善诉源治理诉调对接新模式。积极探寻适合法庭特点的诉源治理诉调对接工作新模式,以缓解审判压力,促进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方面,在法庭内设立调解室,聘任 5 名特邀调解员进行调解;另一方面,积极探索诉调对接新模式,扩大诉调对接覆盖面,增强诉调对接公正性,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三是优化司法便民利民服务新举措。开通多项网上诉讼服务,实现一网通办,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当事人少跑腿”;建立健全类案批量处理机制,开展“要素式”审判,基本实现标准化解纷、简案快审、类案专审,提高审判质效和司法服务水平。
强化队伍建设,筑牢人民法庭工作根基
队伍建设是审判事业行稳致远的基础和保障。审判人员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又要有高超的业务能力,还需有慎独慎微的廉洁品质,方能有效提升司法能力,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忠诚意识,保持政治定力。
——强化担当意识,提升司法能力。
——强化廉洁意识,筑牢廉政防线。
报告还指出,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法庭工作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五点要求:
——提高政治站位,把准法庭定位
——加强巡回审判,创新社会治理
——夯实基层基础,加强法庭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培育法庭文化
——主动接受监督,确保阳光司法
最后,胡权明提出,包河法院将认真听取本次会议的审议意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上级法院的有力指导,区委的坚强领导,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有力监督,区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总目标,以打造“6410”工程为抓手,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主动、奋发有为,为滨湖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会后,胡权明与滨湖法庭庭长杨芳分别参加了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