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介绍:
疏仁华铜陵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兼任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安徽省皖江学者特聘教授、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省教学名师。主持文化部、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安徽省软科学项目等20余项,主持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等项目10余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一座城市的魅力离不开它的文脉传承。铜陵襟江带淮,史称“当吴楚之冲,左控金陵,右锁襄汉”,因铜得名,因铜而兴,有着三千多年的铜采冶历史。从商周至唐宋一直是我国采铜冶铜的中心,创造出了皖江地区灿烂辉煌的青铜文化,在中国青铜采冶史和青铜文化发展史上具有突显地位,被称为“青铜故里”“中国古铜都”。
一场留名史册的青铜采冶
青铜的采冶和使用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志之一,彰显着中华文明的风貌。“铜陵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古采冶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商周开始采冶铸器,历经唐宋元明清,三千年连续不断,境内古铜矿遗址上历代遗存古炼渣约有200 万吨,在各地古铜遗址中是最具代表性的。”疏仁华说,可以说它的青铜采冶史是伴随着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它是中国古代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中国青铜采冶史和青铜文化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铜陵被称为“青铜故里”当之无愧。
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中心,但考古研究显示,中原虽然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但至今却未能发现古采冶铜遗址。近年来,考古学家从考古文化角度推测,商王朝的青铜运输线路可能有两条:一是北线中条山(今山西垣曲一带);二是长江中游地区。而铜陵就在这条南线的“金道”上。
2009 年,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了铜陵师姑墩遗址。该遗址地处铜陵县钟鸣镇东部,根据师姑墩遗址出土的一批与青铜有关的器物、冶炼原料等物品可以推断,当时该区域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青铜冶铸工艺。著名考古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这很可能是我国考古学界第一次在长江南岸用科学的方法发现的铸铜痕迹,证明了“铜都”先民在夏商时期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技术。铜陵天门镇木鱼山古铜矿遗址,为西周遗存,总面积约10 万平方米。1974 年当地群众冬修水利在遗址取土时曾发现多块100 多斤重的菱形铜锭。1987 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和铜陵市文物管理所联合对该遗址调查发掘,检测出这是硫化铜冶炼的遗物——冰铜锭。木鱼山遗址距今已有3000 余年,这一发现将我国硫化铜采冶历史从东汉推前到西周早期,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硫化铜采冶历史保持了一致。它是中国目前已发现最早使用硫化铜技术的实物见证。
炼渣是古代炼铜的主要遗物之一,也是反映当时冶炼水平的重要标志。罗家村大炼渣位于市郊铜官山北侧的罗家村南水沟边,近年来,文物部门在铜官山及其周围一带曾发现过许多采掘遗迹,炼渣遍地皆是,分布范围约5 平方公里,估计在20 万吨以上。1987 年11 月,中科院自然科技史研究所副所长、著名矿冶考古专家华觉明教授来铜考察见到罗家村大炼渣后,连声惊叹:“中国之最,世界奇观!”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嘉靖铜陵县志》称:“西汉,改鄣郡为丹阳郡,铜地属之。”从汉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全国产铜之地不少,但铜官仅在丹阳郡设置一处,说明铜陵一带产铜数量和质量在当时占有特殊地位。铜陵境内的铜官山,古名为“即山”(籍山)因在此设置铜官而改名为铜官山。自西汉设置唯一的铜官起,历代官方重要的采冶机构都设在铜陵,铜陵也因而成为朝廷采铜铸币的中心。六朝的“梅根冶”处于今池州、铜陵两市交界处的梅龙镇(钱溪),是魏晋至隋唐时期江南的铜矿采冶和铸造中心,以铸造钱币闻名。北宋至道年间,官府在此设置永丰监,以铸铜钱,成为当时四大钱监之一。
……
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的5 家铜冶炼厂年总产量不足3000 吨,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1949年12 月29 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有色金属会议。会议结束后,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向重工业部发通知:同意铜官山钻探及恢复工作。1952 年6 月,铜官山采矿建成投产,1953 年5 月1日,铜官山冶炼厂建成投产,流出新中国自力更生的第一炉铜水……自此掀开了新中国铜业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
B 一组感天动地的青铜诗歌
“有着三千多年青铜历史的铜陵,其古朴的风格和历史的遗迹让很多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流连忘返、诵咏传唱。”疏仁华说,从唐代诗仙李白到宋代苏轼、王安石、黄庭坚,从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到清代桐城派刘大奎……这里都留下过他们的诗篇,印下过他们的足迹。李白先后三次漫游铜陵,留诗十三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四》)”这首诗中,诗人李白为我们描绘了铜冶炼场雄奇瑰丽的生产盛况,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郭沫若曾说“《秋浦歌·十四》是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在李白诗歌中是唯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李白以铜为文,留下的这首诗,在我国古典诗歌中非常罕见,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奇葩,放射出古代工业诗歌的熠熠神采。”疏仁华说。
自唐代李白之后,历代名人学士慕名前来。王安石的《胡氏逢原堂》:“我爱铜官好,君实家其间。”南宋王十朋的《富览亭》:“一望之中万象新,铜官宝嶂悉生春。”宋代梅尧臣的《铜官山》:“碧矿不出土,青山凿不休。青山凿不休,坐令鬼神愁”,都用妙笔浓墨淡彩着一座与铜相关的山——铜官山。
苏轼与黄庭坚会游铜陵也曾题诗三首“天空月满宜登眺,看取青铜两处磨”“莫言叠石小风景,卷帘看尽铜官山”“落帆重到古铜官,长是江风阻往还。要使谪仙回舞袖,千年醉拂五松山”。还有元代贡奎的《铜官山》、明代汤显祖的《过铜陵》、清代刘大魁的《发铜陵》等众多文人墨客留下的千古佳文,让青铜之韵穿越千年,不绝于耳。
C 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传承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取得了初步成果,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铜陵人开始关注自己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并努力探索一条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城市建设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路子。
第一届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于1992 年举行,时至今日,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已连续举办13 届,不仅是铜陵市的城市节庆品牌,也是安徽省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之一。
从20 世纪九十年代初始,铜陵就在全国率先编制了《铜陵市城市雕塑规划》,经过二十余年的精心规划和不懈建设,目前已建有一百余座主题明晰、风格各异的铜雕。国际铜雕艺术园是铜陵市政府为推动铜雕艺术国际交流而打造的乐园,自2010 年已举办了两届中国(铜陵)国际铜雕艺术展,在全球范围遴选出70 件铜雕作品(国外雕塑家作品39 件)永久收藏于此园。这座青铜艺术之园,正以满园风采各异的雕塑诠释着铜都人的生活,是一道独特而别致的风景。
铜工艺品是铜文化最为生动的表情。1999 年,由铜陵铜加工企业精心制作而成的《九九澳门回归镜》作为安徽省人民政府赠送澳门的礼品,表达了安徽人民庆祝澳门回归祖国这一中华民族的喜庆之情。在香港回归时,由铜陵铜艺公司设计制作的《中华蟠龙》曾礼贺神州;而大型铜雕塑《蟠龙汇瑞》则矗立于香港湾仔闹市广场,表达了铜陵人民的祝福。2008 年由铜陵市政府承制、安徽省政府捐赠给北京奥运会的《春秋鉴》立于奥林匹克景观大道上。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陶娜/文王从启/图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