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评委胡平直言茅奖公正 “拿一次这辈子创作没白干”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茅盾文学奖评委、文学评论家、作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胡平作为嘉宾出席了人文社主办的王蒙先生茅奖沙龙活动。茅奖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而今年也是茅奖的评奖年。昨日接受采访时,胡平也对茅奖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QQ图片20190708203943

(图中右一为胡平)

茅盾文学奖自1981设立,每四年推举一次,截至目前,九届茅盾文学奖共推选出43部优秀长篇小说。“茅奖的评奖,从第八届开始实名制投票,评委每一轮的票投给谁都会公布,投了谁没投谁,都明明白白。这对评委是很大的压力。为什么要这么搞?因为一定要把这个奖搞得公正,搞得有社会影响力,所以搞了实名制。”胡平感慨,当时在报纸上一轮一轮地公布投票情况,就像过山车一样,一会儿这个作品上来,一会儿那个作品上来,社会影响力很大。“同时还实行了大评委制。过去一般是二十几个评委,后来感到二十几个人还不够,最后搞了六十二三个评委。其中一半由中国作协聘请,另一半由各地的作协团体单位推荐,推荐谁由各地决定,不由中国作协决定。这60多个评委的阵营,如果有个别的参评者希望通过认识某些评委来提高自己作品的入选率,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胡平直言,过去的评奖过程可能有些瑕疵,从第八届起这些瑕疵基本上消灭得差不多了。“当然也不可能保证最好的作品一定能入选,但是基本上,整个文学界对评奖结果反映都很好。”实际上到了第九届,茅奖又不搞实名制了,胡平告诉记者,外国这类评选,他们的评委往往是终身制,还给你相当的待遇,就是要保证你在评奖当中主持公道,“但是中国的评委来回换,这一届是,下一届不一定是,不是终身制的。所以到了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社会风气已经相对比较澄清,所以不再搞实名制。第九届茅盾文学奖以及后来的鲁迅文学奖,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公正的,因为我参与其中,我知道还是很公正的。”

“既然比较公正,就能获得一定的公信力,获奖作品就能够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卖得也比较好,这是很正常的。在中国,现在不光是作家们看重长篇小说,中央也非常看重长篇小说,把长篇小说作为文学创作的重镇,一定要拿出好作品来。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势下,中国最好的作家,写了多年的作家,几乎都有长篇。”胡平表示,现在中国一年的长篇小说大概上万部,四年一评的茅奖,就要面临四万部长篇小说,“最后评出来只有五部,所以竞争是相当激烈的。获了奖,应该说这辈子就拿下来了。所以我们看到有些茅奖获奖作家,他的心态和一般作家不大一样,他比较从容、比较平稳,我还能怎么着?我也不可能得第二次。我们今天这么繁荣的情况下想第二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相当不容易,一般作家也不抱这个希望。但是你拿了一次,应该说这辈子的创作没白干。但是也要尽量使作品的得奖和文学史评价结合起来。茅奖和鲁奖这样搞下去,我觉得功德无量。”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蒋楠楠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