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的位置:安徽网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娱 »

合肥:细读站牌路名 品味历史文化余韵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合肥晚报 很多外地朋友来到合肥,搭公交车时会被那些充满本土文化气息的站名所吸引。“孝肃桥”是什么“桥”,“百花井”是什么“井”?类似这样的公交站名让人对合肥本土文化充满了好奇。这些名字,也让人在商业气息扑面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文化的厚重与生活的美感。

而对于合肥本地人来说,这些耳熟能详的公交站名则更加亲切,且对他们有着别具一格的人生意义。有市民说,一个公交站名就是一个城市记忆,它伴随成千上万人走过美好的孩童时代。

合肥作为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老地名、老建筑、老街道,赋予了合肥独特的历史韵味。公交站名恰恰是最好的载体。通过街路地名,口耳相传的历史事件,能够增强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追忆和自豪感,也能引发外地游客的联想和兴趣。在一问一答间,历史和文化得以传承。

其实,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每一个公交站名,都是展示城市文化资源的一大窗口。公交站名,作为城市的名片,能很好地彰显本地文化“气质”,向世人源源不断展示我们这个城市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风情和地域人文风貌。

大钟楼、南薰门桥、大众巷、城隍庙、姑娘巷、坝上街、芜湖路、白水坝、九狮苑……合肥有着很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老地名,构成了庐州城丰富而绚丽的文化名片。而这些文化名片也正通过各种方式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公交站名便是其中之一。每每乘坐着合肥的公交车,这些得味有趣的公交站名便会不停地在人们的耳畔响起,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风韵和文化风情便这样深深地印刻在广大市民和外地游客的记忆中。

大钟楼唱响东方红

很多老合肥人在乘坐公交车经过“大钟楼”这个站点时,还是会习惯性地抬头望望钟楼上的时间。位于徽州大道和芜湖路交口的大钟楼,在今天看来,是一座很普通的楼房,然而,顺着历史长河,往前追溯30年,合肥大钟楼,曾经是上世纪80年代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在那个时代,当钟声旋律在合肥上空鸣响时,人们总会停止脚步,习惯性地向钟声方向寻找……

其实,“大钟楼”是合肥人的通俗说法,它的全名应该叫作“合肥长话通信枢纽楼”。它的建立,使得当时的合肥市长途电路总容量增加了2.4倍,当时,合肥市电信局芜湖路支局办公于此。

据资料记载,该楼于1975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1981年7月,合肥电话号码由4位升至5位,同年的12月,合肥长话枢纽工程(大钟楼)土建部分完工。建筑总面积19547平方米,其中主楼14852平方米,全部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按规定八度设防。塔楼从地面至航标灯尖净高为82.55米,是当时合肥地区的最高建筑,被誉为“合肥第一楼”,成为合肥市的标志性建筑。

82.55米,放在现在实在是不起眼的高度,而当时,“大钟楼”在周边一片低矮的建筑中无疑是科技和高度的代表。有十来年,在土路上建起的这座大钟楼成为了合肥的名片,在合肥地方粮票上、香烟纸盒上、商品包装纸上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大钟楼在合肥人心里的那份情感归属,除了它与人们生活的密切相关和宏伟的建筑外形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每当整点便回荡在整个合肥的钟声。

当时在合肥城区的任一角落,都能听见大钟楼发出的声音。当时,穿越大街小巷的老合肥人,都已习惯在大钟楼钟声的指挥下生活。上个世纪80年代,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每逢整点,回荡在合肥市民耳侧的是熟悉的《东方红》。纯粹的机械报时,再加上钟楼里的防水措施也不到位,每天对时,也免不了出现四面钟时间各不相同的情况。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动厂不再生产大钟楼的相关零配件了,这使得机械大钟被石英钟所取代,整点报时音乐也被换成了法国乐曲《钟声》。

2003年,大钟楼外表重新装修,同时,大钟报时采用了先进的GPS进行卫星校时,走时更准确。

如今,大钟楼旁的高楼大厦均拔地而起,在繁华的城市中心,虽然大钟楼“变矮了”,但它依然是合肥的重要地标。周围的各条马路上,多少路公交车依然报着“大钟楼”的站名;当我们漫步在包河公园的小径上时,往西处一看,大钟楼依然在蓝天下矗立;对于惯常行走在大钟楼附近以及居住工作在它周围的人们来说,依然会在某个瞬间抬头看看这座屹立风雨数十载的合肥钟楼。 

一座桥的时代变迁

很多市民在公交车上听到“南薰门桥”这个站名时,都会觉得一股文雅气息扑面而来。南薰门桥始建于1997年,原名美屯立交桥,这个名字也是老合肥人的记忆,它在原先的美菱大道和屯溪路交口。

在不少80、90后合肥人的记忆里,徽州大道最繁华的这段路曾经叫“美菱大道”,其实最早它的原名就叫徽州路。直到1994年,需要改造的徽州路面临资金困难,在合肥市有关部门协调下与美菱公司达成协议,由美菱一方捐资修建徽州路,同时为表彰该公司的义举,以及嘉奖美菱公司对合肥的贡献,市政府决定将徽州路更名为“美菱大道”,协议期限为10年。

2004年,协议到期后,呼吁美菱大道改回徽州路的声音便十分强烈。2007年,合肥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命名、更名的37条主次干道、小街巷,美菱大道也在此次更名之列,正式更名为“徽州大道”。从此,徽州大道有了自己的历史使命,美屯立交桥也随之更名为:南薰门桥。

南薰门桥,其得名自合肥老城墙。合肥古城墙始建于隋,至明朝形成沿今环城公园而筑的格局,其周长约17华里,位置大致和今环城路的走向相当。其中,城墙的东边开有威武门即今大东门,在淮河路桥西;时雍门即今小东门,在长江中路东口;南边开有南薰门即今南门,在省建设厅与银河大厦之间;德胜门今仍用其名,在省教育厅与安徽日报社之间;西边开有西平门即今大西门,在省团校与琥珀潭之间;水西门今仍用其名,在省财政厅以西;北边开有拱辰门即今北门,在省政协以北。

“南薰门”亦称小南门,是合肥老城七座城门之一。《嘉庆合肥县志》载:“南薰门,楼三楹。”其名取义于帝舜《南风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温兮;南风之时兮,可以解吾民之财兮。”城门、楼虽毁无存,但门名仍习惯沿称。

启用一些老地名时如能做到形神兼具,更利于延续老地名中的文雅气息。据此“美屯立交桥”更名为“南薰门桥”。而距离它千余米的环城公园与徽州大道交叉口处,即竖立有纪念小南门的标志碑,碑上写着“南薰门”,说明中称“古时称东南风为薰风、和风”。

城墙根下的古巷道

巷子在中国有许多称谓,那是当地风土人情的缩影。于是我们从胡同里感受了京味的流畅,从里弄里汲取了上海的时尚,从巷子里体会了徽派的豪爽。在合肥的公交站名中,也有很多以巷子的名字命名的,大众巷就是其中之一。位于安庆路与长江中路之间的大众巷,虽建造时间不长,却有许多故事。

解放后,许多单位在大众巷一带建房,不过那时的房屋相对于今天要朴素得多,只是一些多层建筑,周边被普通居民的平房包围着。大众巷便是这其中一条窄窄的巷道,仅容一人通过,大家习惯把它称为“一人巷”。

1998年,大众巷被打通并拓宽,曾经的一人巷,连接起了长江中路和安庆路。2003年安庆路拓宽改造,正式在巷口竖起了“大众巷”的标示牌。

城墙根下的这条大众巷,可谓见证了合肥的变迁。很多老合肥人在提到大众巷的时候,都会提2路公交车,因为曾经的2路公交车经过东鼓楼巷沿着安庆路一直到达大众巷。大众巷是终点站,站牌下永远都站满了等车的人,大家每天的生活也是从这个公交站牌开始的。

其实一开始,2路车并不到大众巷,而是到霍邱路与蒙城路交口处,后来因省公安厅等一大批单位进驻大众巷,带动了周围的人流量,为方便来往行人,才将2路车的终点站搬迁到大众巷附近。现在,2路车站早已搬走了,大众巷前的公交站也换了好几次,但唯一不变的是这个城墙根下的巷子曾带给合肥人的回忆。

合肥人的集体记忆

城隍庙是合肥的著名地标,“城隍庙”也是一个热闹的公交站点,每当在公交车上听到这个熟悉的站名,都会唤起合肥人的集体记忆。

合肥城隍庙又名庐州府城隍庙,北宋皇佑三年(1051),为纪念首任庐州府知府孙觉而建。因为他在任期间为百姓尽职尽责,深受百姓爱戴,被百姓尊奉为庐州府第一城隍。“庐州城隍庙,三绝天下稀”,说的便是这里了。

合肥城隍庙属皖江古典园林,徽州古建筑风格。清同治十年(1871),李鸿章仿北京颐和园内戏楼式样重修。古时,每逢重大节日,戏楼上上演酬神戏,游人如织。

1986年1月,城隍庙在安徽省人民政府规划下建立开业,成为合肥市个私经济的发源地,小商品集散中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很多合肥人都有小时候被大人牵着手,穿行在城隍庙各个边边角角的童年回忆。

对于多数老合肥人来说,城隍庙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是“小商品市场”和“民俗文化场所”结合的地方。在这里既能淘到很多廉价的生活用品,也能感受到一些本地特色文化,很多人对原汁原味的“城隍庙”,也拥有很深的感情。

城隍庙也是合肥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举办地,大庙和古戏台是城隍庙的文化名片。每年春节期间的庙会更是合肥市民不可或缺的文化大餐,热闹的庙会一开场,都会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观看。逛庙会、猜灯谜、看演出、赏民俗已成为合肥市民过年必不可少的活动项目。

因婚嫁得名的小巷

在周谷堆附近有一条小街巷,只有几百米,但是有一个极为好听的名字,“姑娘巷”,这也是一个公交站名。

姑娘巷位于包河区望湖街道周谷堆社区新河埂片区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名字,要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解放初期,新河埂还是庐州城的郊区,居住的都是以种田、种菜为生的农民,他们大都通过时雍门到城里卖农货,然后换回火柴、盐等生活必需品。尽管从村里到城里不过短短的几里路,但那也叫进城。1954年的时候,合肥市人民政府号召全市人民动员起来,清淤、拓宽南淝河河道,祖祖辈辈居住在那一带的乡亲们退居到南淝河新筑的河埂下,村庄也就叫“新河埂村”,并且一住就是几十年。

后来,随着合肥城市建设的大发展,“新河埂村”一带逐渐被现代化的大都市包围,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村,家家户户靠城吃城,日子越过越红火。和国内大多数城市的郊区一样,城乡接合部地区总是要比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富裕得多。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新河埂村”的小伙子固然容易娶到媳妇,“新河埂村”的姑娘们却不愿意嫁到外乡。除了个别和合肥城里的小伙子搞对象嫁到了市里,绝大多数的女婿都是“倒插门”来到了“新河埂村”。

那时,“新河埂村”已经比较富裕,便给家里有“倒插门”女婿的姑娘们也按男丁人口分了宅基地,并逐渐连成一片。通往马路上的小巷道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被人们叫做“姑娘巷”,但只限于口头上,真正命名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当时市地名委员会为了解决城市道路名字紊乱的状况,统一对大街小巷摸底排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这条小巷正式以“姑娘巷”挂牌。

庐州的“清明上河图”

说起“坝上街”这个公交站名,老合肥人都知道,作为一个有着百年商业历史的地区,那里依傍淝河,商贾云集,承载着合肥昔日繁华的记忆。

提到合肥的水上之路,坝上街绝对是绕不过去的,依靠着南淝河的黄金水路,坝上街自古便是繁华地带,位于坝上街南北两端的凤凰桥、孝肃桥,相隔三四百米的距离,曾见证了坝上街在合肥历史上繁荣的商业景象。

从历史记载来看,自明代淝河改道,坝上街就成为合肥城唯一的货物集散地。当年从凤凰桥往北,可以到达董铺水库,孝肃桥往南则与巢湖相连。在接下来的几百年时间里,无数的商船在此停靠,数不清的货物从此处卸船,运往合肥周边地区,坝上街成为合肥城当年繁华商业的地标性建筑,可谓庐州城的“清明上河图”。

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曾经的漕运码头、粮仓重地,开始渐渐地变身为安徽最大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那个时候,坝上街市场每天35万元的交易额、近50万斤的交易量、10万人次的人流量,使得这里每天都人潮涌动。

2009年,坝上街正式启动改造。如今,一座集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酒店式公寓及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群在坝上街原址上拔地而起。与坝上街一河之隔的包河万达则在2010年底建成开业,成为合肥首个高端商业综合体,共同延续着这里百年商业街的辉煌。

梧桐叶铺就风景路

“风吹落叶,雨滴梧桐……”每当公交车驶到“芜湖路”这个站点时,大家就会看到这样的美景。提到合肥最美的一条路,芜湖路必定是绕不开的。芜湖路,也是合肥最有历史人文底蕴的一条路,包公园、大钟楼、省图书馆、安徽大剧院……漫步其中,每个老合肥都怀有深深的情感。

1935年,合肥南郊建成一条东西向公路,这便是芜湖路的前身,虽然今日处在合肥的核心位置,但在当时,不过是一条狭窄的乡村土路。

1955年,曾经的南郊乡村土路经改扩建后,正式定名芜湖路,芜湖路刚建好时,甚至比长江路要宽得多。改造后的芜湖路两边也开始遍植法国梧桐,从此渐成合肥一条极具特色的景观大道。

中国有很多地方有“延安路”,其实合肥也不例外。而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合肥的这条“延安路”便是今日我们熟知的芜湖路。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高勇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点击排行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我爱看图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

您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404

SORRY!

您访问的页面走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