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这真的是一个尴尬的时刻。因为这是一部哪怕你没有花钱去看也可以点评两句的电影,往好点说,好像大家关注高考语文作文,都能聊两句,往不好点说,都是噱头的电影,聊起来难免像寒暄。因为说到根儿上,虽然阿米尔汗也增肥了,但《摔跤吧,爸爸!》可不是一部没有努力走向纵深的鸡汤励志电影。
郑恺在各个平台宣传自己暴饮暴食增重,还请了苏炳添,亲自指导跑步姿势,毕竟江湖诨名“小猎豹”。问题来了,一个常年混迹综艺圈的演员,是要付出一些演技代价的。哪怕张艺谋用过他几次,但是粉丝和工作室,千万不要往罗伯特·德尼罗和马修·麦康纳身上靠,不要扯到《愤怒的公牛》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什么的。郑恺接不住。
当然,郑恺也不是什么都接不住,实际上《超越》这个戏的基本面,或者说它本身具有的骨架结构和空间,你还真不能说郑恺没接住,或者这么说,罗伯特·德尼罗来演,也未必就能高级到哪里去。作为一部体育励志电影,在国内好像也没有什么门槛,《夺冠》不能算门槛,《飞驰人生》也不能算,要是这么一琢磨,中国电影的一大软肋还真的是体育题材。
《超越》的问题显而易见,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电影,没有必须的燃点和沸点,相当于你去户外音乐节,没有人跟你喊,或者直接带你躁起来。如果不需要这么一个情绪反转,那么请问郑恺同学,你忽胖忽瘦的存在是一种纯粹行为艺术吗?是对中国艺人痴迷综艺没有艺术目标的高级讽刺么?因为,活着,不是胖了,就是瘦了。
客观说,肯定有很多观众是带着恶意走进电影院的,就像很多粉丝是带着中和这种恶意的目的走进电影院的。从这个角度说,一个有流量的明星能否完成超越,就变成了一次自我救赎,因为捧杀和棒杀中和了大部分能量,只剩主角自己的“用心棒”了。郑恺正儿八经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攒了这么出戏,还喊来了范志毅。用心了,肯定也确实想弄好,其实我是觉得,郑恺和这个团队,确实想弄点什么出来,因为郑恺肯定和我们一样,也被很多运动精神的瞬间感召过。所以,有身材对比,人生态度对比,人生境遇对比,这都没问题。问题还是把拍电影想简单了。
知道《超越》想干什么,但是完成了以后,发现最主要的还是胖瘦有别。知道导演跟演员想说啥,但好像还是没太表达出来,也不是跑偏了,毕竟就一百米,不到一百分钟。一点不动人,还有一点点笑人。一个体育励志电影,攒了半集段子和笑话,最后干脆躺平也不错。
这么一说,开放式结尾倒显得有点高级了。增肥真的值得肯定,但如果不是一部可能有点伟大的电影,这种付出也是应该慎重考量的,不是说胖胖瘦瘦的就是演技派。形只是形,魂才是魂,不然只能作为油腻和年轻的作证。郑恺们,可能还是把《摔跤吧,爸爸!》想肤浅了,包括《我不是药神》。
如果电影本身是虚胖浮肿的,演员再怎么努力也看不到远方。到14号端午节,《超越》终于敢在豆瓣开分。5.7,应该还会往下掉。说明啥呢,说明郑恺比包贝尔多少要点脸。为什么,下回说。
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