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纪录片,即便是贾樟柯导演,也要把贾平凹、余华拎出来当卖点。这事会让人想到贾樟柯当年的威尼斯金狮奖影片《三峡好人》和同样金灿灿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同期上映时的往事。当然,作为一部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也会让人想起被伪装成纪录片的“商业片”《二十四城记》。纪录片的力量一般而言来自真实,虽然我们说,一个人面对镜头,情绪总是难免会被放大或者出现别的形式的变形,那我们只能说,这是面对镜头时的另一种真实,和你隐藏一台摄像机去拍摄时一样,是两种形态的真实。
很多年以来,汾阳像莫言的高密和马尔克斯的马孔多一样捆绑外这位第六代旗帜人物的身上,当然汾阳并不会让一次作家聚会变得多么不同,不同的只是贾樟柯喊了声:开机。你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的镜头里一一闪过的中国当代文学大家们的脸上,从被特写的贾平凹、余华的脸上,应该是读不到文学和乡村的未来的。这个文学事件的话题性,还不如贾樟柯请来张艺谋做平遥影展电影大师班更具戏剧冲突。
当然你可以文艺着然后颇有责任心地去拔高这部电影,譬如它拉扯开年代感,让你看到文学和文化的传承,往厚往重说,甚至那个在北京长大的儿子依然还能学着说河南话也是有象征意义的,更别说村里的大哥大姐大爷大妈在那里对着镜头念两句诗。反正我看这部语焉不详的纪录片时的表情,很像贾樟柯给了很多镜头的火车站外面候车的脸孔,木讷且茫然。一切都不如余华的投稿故事和那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诗一样的句子架上房子,也成了这部纪录片莫须有的梁。
不过对于个人而言,这片子确实还有另一个功能。前阵子,贾平凹女儿贾浅浅被人说诗写得比较低俗,给他爹甚至给中国文学丢脸了。当然,贾平凹没有接受我的采访,但一个饭局上诗人梁小斌听了几首贾浅浅的诗,还是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贾平凹在《一直游到海水变蓝》里,也谈到女儿贾浅浅写诗:先过好日子,做好人,再加上做好一个妻子,做好一个母亲,(笑言:做好女儿无所谓)。写诗不要把这个生活也诗化了。
我个人觉得这段话才是电影的主题。换句话说,并不是因为你会讲段子,生活才像个笑话,并不是因为你一直在游泳,海水才变蓝的。因为天蓝蓝,所以海才蓝蓝的。日子没法过成段子,远方多半也不是诗歌,山的背后,嗯,可能是另一座山。一个文学雅集的背后,是另一个文学雅集,《兰亭集序》看完了还有《滕王阁序》。《满城尽带黄金甲》能看,《三峡好人》也要看。至于《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可看可不看。我这么说,没有贾平凹、余华和这个片名,这片的素质,4天卖不到360万。
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