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讯 2019年9月,首批“共和国勋章”颁给了李延年、于敏、黄旭华、张富清、申纪兰、孙家栋、屠呦呦、袁隆平,8位功勋人物收获了国家最高荣誉的礼赞,随之启动的电视剧《功勋》则将他们变成了生动的形象。
开播之后,《功勋》成为豆瓣开分9.0的作品,随着国庆长假的持续播出,第五位功勋申纪兰单元下线,《功勋》豆瓣评分涨到了9.1分。今晚,该剧总导演郑晓龙接受了媒体群访,谈及这部英模剧,郑晓龙直言走进去挖到的都是好故事和感人的细节,不需要伪激情、伪崇高、伪忠诚。
扎进去都是感人的细节
从1993年导演的处女作《北京人在纽约》开始,郑晓龙一手打造了《金婚》、《甄嬛传》、《红高粱》和《芈月传》等高认知度的电视剧佳作,两获白玉兰奖最佳导演奖,分别拿过一次金鹰奖和飞天奖的导演奖。但执导集体创作的《功勋》,于郑晓龙而言,仍然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广电总局的领导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接下这个任务,但当时我心里是有些打鼓的,就没当场答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创作是两种感觉。就前者来说,我们在早年间拍过大量的英模剧,也获了不少奖,但传播半径有限。”在郑晓龙看来,像《便衣警察》、《渴望》和《甄嬛传》等一系列自下而上的作品,更容易获得观众的认可。而郑晓龙了解到,广电总局领导找自己做总导演的主要原因正是“片子老百姓比较爱看,收视率高”。于是,郑晓龙把一摞功勋人物的材料抱回了家,开始做功课。
“这些人的事迹如此吸引人,他们不仅有伟大的事迹,还有着鲜为人知的感人细节。比如申纪兰,都知道她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但我看了资料才知道,原来男女同工同酬是她提出来的。”看了二十多天,再和广电总局领导见面,郑晓龙滔滔不绝,“这些人为什么能成为功勋,最闪光的地方在哪里。我们要将他们的人生际遇和人生境界表达出来。越聊越兴奋,越聊越深入。他们一听,这事儿就算定下来了。”
主演阵容确定有“四条标准”
郑晓龙透露,各个单元的分组导演,总局定了一部分,自己推荐了一部分,再由导演们出马,各自寻找与自身相匹配的编剧。这部剧可谓明星云集,从周迅、黄晓明到佟大为、郭涛,这还没算超强的配角阵容,但郑晓龙直言,实际上总局在演员的挑选上格外慎重,“总局当时给了四条标准:德艺双馨、形神兼备、演技高超、功勋本人同意。”郑晓龙说,最难的不是演员选择,最难的其实是编剧,首先是功勋们普遍年纪偏大,其次他们大多不希望只说自己不说集体,“由于疫情爆发的时候我们正处于剧本阶段,剧本讨论会都是在线上召开的。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想的最多的是,英模剧如何出新,符号化的功勋形象如何转化成好看动人的故事。也就是说,我们要找到一种亮眼的破题方式。”
“每人六集,篇幅有限,人物的阶段选取就变得特别重要,所以,我的要求是尽量表现人物的高光时刻;必须给观众讲清楚,他们的勋章是怎么来的;要全部采用现实主义的拍法,按照真实的生活逻辑创作。”遵循这个创作原则,郑晓龙透露,开篇《能文能武李延年》最大的高光时刻其实就是在朝鲜战场的346.6高地上那一仗,让他成为了活着的国家一级战斗英雄,“所以解放战争和湘西剿匪的情节全部砍掉,单把抗美援朝的故事讲透了就好。不光是这样,我们还得给观众说明白,李延年有什么与众不同。他是指导员,是政工干部,但能文能武,比如我们设计了一句台词:信任也是战斗力。”
高光之外专注功勋“特点”
“《无名英雄于敏》最初的剧本是从于敏上清华大学开始的,后来也统统拿掉,直接从他接受研制氢弹的任务开篇,一下把时间跨度缩短到了六年。同时注入了更多的生活细节。比如喜欢听戏等等。通过增添现实质感,弥补戏剧冲突的不足,所以这一单元比较润物细无声。”郑晓龙觉得,《袁隆平的梦》突出的是新鲜感,更多展现这位“杂交水稻之父”不为人知的一面,“比如,他和她母亲的关系。再比如,他是如何成长的?又是如何被国家发掘的?相信这些情节能带给观众一些新奇的感受。”
《屠呦呦的礼物》是郑晓龙执导的单元,他发现屠呦呦的特点是:极致。“比如,她做事特别专注。到了什么程度呢?比方你俩是同事,在路上见到之后跟她打招呼,她都不会理你的。不是因为高冷,而是她没看见。就算你住在她对门好多年,想让她认识你也很难。她有一个自成一方的小世界,或许正是由于这种专注,才让她发现了青蒿素,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虽然是集体创作的单元剧,所以有了片头演员从远处向镜头走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变老,最终成为真实功勋的模样的创意,“基于两个考虑,第一,演员不是功勋,而是演的功勋,这种方式是对功勋本人的一个尊重;第二,我希望通过这个片头,将演员和功勋的距离拉近一些,从观众的第一眼开始就对他们产生心理暗示,不至于太隔阂。”
不赶工 没有提档跟热点
郑晓龙坦言,自己参与的工作主要是两大块——一头一尾,外加导了《屠呦呦的礼物》单元。他透露,虽然大家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力拍摄,但在成片时仍然不可避免地碰到一些硬伤。“比如,有的是场景中的人物数量不对,一个连的编制你不能给他缩成一个排,就不符合我们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了;有的则是一些历史细节没抓到位,出现了明显的穿帮镜头;还有的是场景搭建和道具使用有错漏……对此,我们能改则改,做技术补救。改不了的,就忍痛割爱。如果既不能删也不能改,那就只能是补拍甚至重拍了。”
“我们整个主创团队自始至终都是以一定要让观众喜欢,观众爱看,观众满意为标准来要求自己的,绝不会为了赶工时牺牲作品质量。袁隆平先生逝世时,声望在民间达到顶峰,我们也没有提档跟热点。”目前该剧在观众心中风评很好,而郑晓龙亲执导筒的《屠呦呦的礼物》将在15日会线,他表示也很期待观众的反馈,“同天还有我执导的一部电影《图兰朵》也将在院线与观众见面。他们说这叫左右互搏,其实是我这两年交出的一份影、剧成绩单,届时请观众检阅。”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蒋楠楠(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编辑:彭玲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