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楠自语】张爱玲比较“瘦” 马思纯有点胖

读书少,但是能觉出一点张爱玲的好。忘了是从哪儿看的,好像是许知远采访白先勇,说是中国文学有这么一脉,从《红楼梦》到张爱玲和白先勇,可能还能带上王安忆。我体会可能就是那种细腻无比的调调,百转千回的一缕心思,绕来绕去让你觉得精准无比又心里一凉,翻完留下些凄凄切切的或者唏嘘无比的情绪。这一脉,大概就是区别于现实主义的那一脉。

总觉得看张爱玲这一脉,多少要有点天赋,做一些精神准备。细节和心理刻画多少有点玄乎,顾盼流连间有太多细节,弄不好就从眼角滑走了。《红玫瑰与白玫瑰》和《半生缘》,看过,怎么说呢,照理说关锦鹏和许鞍华也算气质匹配得上张爱玲了,而且《红玫瑰与白玫瑰》还有个气质也挺匹配的赵文瑄。这么说是没有恶意的,但难免遭到叵测的腹诽,或者这么说吧,李安的眼光算很毒的吧,当年他找到赵文瑄拍《喜宴》和《饮食男女》,应该是能证明,赵文瑄和文学这一脉的血缘。

然而,这两部根据张爱玲小说改编的电影,又都算不上优秀,只能说是亦步亦趋地进行了还原。我总觉得张爱玲的笔看着软,实际上故事走笔非常硬,或者冷峻,故事看着短,弯弯绕绕的心思可以加很多注,而这些注的容积可能比原小说更长。所以许鞍华当年找来周润发和缪骞人,也没能满足每一个人心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这就像任谁再去演绎宝黛,都不免要感染自黑体质。你说《倾城之恋》是怎么倾城的,确实和宏大叙事和庞然的场面无关。这一脉,往灵魂深处的城郭,走得比较深。

有部张爱玲自己编剧的《太太万岁》,1947年的老电影,讲的是丈夫出轨的喜剧,可能是关于张爱玲的电影口碑最好的一部。这个我真没看过,跟我脑海里的张爱玲也有点不搭着,总感觉张爱玲是看得透透的,挺凉的。终于要说到《第一炉香》了,我确实不太理解导演选安徽老乡马思纯的原因,即便在《七月与安生》里,她也没彰显出什么过人的光彩,何况这次的故事只给她一炉香的时间。

总觉得对马思纯而言,张爱玲还是艰深了。而且张爱玲的故事确实是比较瘦的,不是揶揄马思纯。但马思纯的婴儿肥和一次错误的引用,对于《第一炉香》这部电影来说确实是致命的,这些让电影先丢了半格血。而且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许鞍华导演,在面对张爱玲的故事时,还是有点,我说不好,和关锦鹏导演一样,哪儿有点不对。拍得不够瘦?

个人觉得张爱玲小说改编的最好的是李安的《色,戒》,又说到李安这,隐隐约约就觉得,基本上文学的这一脉就成了一个闭环。但《色,戒》的电影和小说已经是两码事了,李安和编剧王蕙玲已经大力拓展了张爱玲的文本,但被删减的那些内容,我觉得其实是张爱玲的另一个核,也是非常“瘦”的一部分。我甚至觉得,王家卫之所以不敢拍张爱玲,就是因为这一关他过不了。言多必失,容易露怯。不说了。关于彭于晏和马思纯,只能说,眼睛和身体不会说话的演员,八成是演不了张爱玲的故事的。李安和梁朝伟起码不会不同意这个说法吧。

(蒋楠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