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节】盘点亚细亚父亲同盟

父亲节惨遭歧视,因为没有母亲节的大张旗鼓,还不幸撞上了电商618,好像父亲节也打折了。上次盘点了欧美老爹,这次盘点一下东方亚细亚式的父亲。说起来没什么不同,强调父权和控制欲的有,强调春风化雨的也有,强调和解的也有。但东方的爹,和西方的爹,确实也有不同之处。性相近,习相远。道不同,不同在隽永?太难了。

内地

《洗澡》:张杨的父亲矩阵

我想了很久,连筷子兄弟当年也趁热打铁拍过父亲,还写了比父亲知名度更高的歌,但一看就是做广告出生的,二次出手完全没有了《老男孩》的那种质朴初衷和情怀。想了很久我只能想到徐静蕾的《我和爸爸》。写到郎雄的时候,我想到了朱旭,然后想到了《洗澡》,想到了大明和二明,甚至还想到了《刮痧》,不过那是爷爷了,但爸爸的爸爸可不就是爷爷,所以也可以说是爸。

《洗澡》确实非常细腻,我觉得朱旭身上的某些气质是可以类比郎雄的,譬如你可能还会想到《我们天上见》。父子关系的主题一般都会牵扯到理解和和解,张杨的《洗澡》首先就是父亲的承担和深藏,然后《昨天》也是包含父子的冲突关系,到了《向日葵》,孙海英简直就是某一类中国式父亲的模板。所以这是张杨脑海里的“父亲宇宙”。当然我们还有《我和我的父辈》这种电影,但提这一部还不如提最近有点火的王景春,王小帅的《地久天长》里王景春可真心是绵密如织。

《我的爸爸》:徐静蕾的崛起

我下面这么说绝对没有恶意,《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崛起号角,徐静蕾有点传奇,先不说王朔,导演处女作请来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化还没太起步之前,最牛的导演之一叶大鹰,演他爹。然后跟在后面的演员名单是张元、姜文、张亚东,甚至可以说《我和爸爸》没让姜文过瘾,直接又和徐静蕾演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帮衬到这份儿上,也是没谁了,这可是姜文啊。

实话说,这片子作为导演处女作非常有质量,而且叶大鹰真得演得好,道上的油子,在油滑与深情之间有拿捏,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吧就不花!”不是亲爹说不出这些真知灼见。从站着说话不腰疼到坐着说话不客气再到轮椅上拟态霍金,嘴上不说心里有,还是有道行的表演。

《老炮儿》:被导演耽误的冯小刚

本来没想到这部,写着写着就蹦到脑海里了。冯小刚和张艺谋,在各自形象的基础上,都有自成一派的表演,冯导这不是第一次演电影,《我是你爸爸》里,演得其实挺到位,把个落魄的软蛋演得颇有几分传神。而到了《老炮儿》,基本就是他一个人的电影了,他是背着军刀的中国版《飓风营救》,但又比连姆尼森的角色厚实,但是成也杀气败也杀气,你让一大鸵鸟上马路搞个意象我还能接受,让小钢炮领着一帮中年人搞“古惑仔”,我个人觉得是有点没收住,过了。法治社会,跑得有点得意忘形了。

港台:

《阿郎的故事》:你的样子

其实有看点的父亲的角色挺多的,譬如四大天王里的两位,但是土掉渣得刘德华在《失孤》里的角色还是流于表面,起码和《亲爱的》里黄渤的表现没有办法比,郭富城当年噱头很多的《父子》基本是苦情戏套路,有段时间他确实还走上了“不疯魔不成活”的演技邪路。香港电影确实太多小格局的紧凑故事,往往商业味又太浓,所以出来一部《桃姐》或者出来一部“天水围”都能被捧上天——当然它们确实很优秀。

这就要回到杜琪峰的《阿郎的故事》,回到所谓的“演技之神”周润发。年轻的时候真不认识张艾嘉,但就像深深地记住了发哥《英雄本色》里用美元点香烟一样,记住了《阿郎的故事》里发哥煮泡面。你可以说这是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小朋友演得也特别好,父子情深故事扎实,事情切口非常非常小,但是当《你的样子》音乐响起来的时候…你知道,香港电影把年轻的我看哭的很少,其中两次都是角色死亡的周润发:小马哥和阿郎。我那会还是太年轻了可能。

《不能没有你》:憋屈的父亲

本片取材于2003年一则社会新闻,获得第46届金马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著剧本、年度台湾杰出电影4项大奖。这片子主题先行,社会问题电影,不多介绍了,言多必失。其实台湾电影里不缺有个性的父亲,譬如《悲情城市》里的陈松勇,非常经典,包括《阳光普照》里的陈以文,听名字可能耳生,但看了电影一定会印象深刻。骂骂咧咧,但非常有内容。不说太多《不能没有你》,因为说到港台的父亲,郎雄才是真正的不能没有你。

《父亲三部曲》:三位一体的爹

前面我们都在说一步一步电影,但说到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两个版本的《东京物语》,尤其是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你可以提两句“东方文化”,没什么不妥。家庭三部曲也好父亲三部曲也好,结论是,郎雄的中国父亲,可以走出中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下父亲这一形象,《推手》《喜宴》《饮食男女》,暗含着传统文化的深层次表现,是复杂的立体的中国父亲形象,你可以认为这是一个人演的三个父亲,但也可以认为这是中国父亲的平行宇宙。

《推手》主打文化冲突,《喜宴》开掘得更深,更多反思,尤其是闹洞房那段,到了《饮食男女》这里,内化的情感涌动不已,郎雄做个饭都可以秒杀各种食神的桥段,从父子到父女,李安的细腻登峰造极。马后炮地说,看了父亲三部曲,你就知道后面出站《断背山》是非常合乎逻辑的。郎雄站在那里,成了一个符号,一种无可争议的存在,一个很难超越的中国式亲爹。

印度:

《摔跤吧!爸爸》:汗…

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比一:《银河补习班》和《起跑线》,对比二:《摔跤吧!爸爸》和《出拳吧!妈妈》,当然这一部妈妈院线“过路的妖怪”你可能没看过。阿米尔•汗的神奇就不过多说了,《摔跤吧!爸爸》在体育竞技题材电影里,放哪儿都是闪光的一部,因为它说的不光是更高更快更强,阿米尔汗和印度电影可没少给印度政府添堵。体育题材要想言之有物,就不能就事论事。

《误杀瞒天记》:抄!

《误杀》,还有2,复制粘贴的第一部还行,揉点自己想法的2就不明就里了,这事说起来尴尬。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对比一:《误杀瞒天记》和《误杀》,当然是致敬,但说白了就是有版权的抄袭,其实氛围和节奏还是不如印度原版。对比二:《误杀瞒天记》和《较量》,印度人民没有抄袭印度人民,而且对抗公权的时候,印度老爹都还挺给力的,不仅智商在线,而且动手能力也在线。

日韩:

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首先我表达一下对韩国电影《7号房的礼物》的接受无能,个人觉得这个智力缺陷的父亲,和一帮子助力人群,撺掇出来的那种感动,反正我个人是没有办法确信的。韩国电影确实进步神速,边界探索强劲有力,但是有时候确实也有刻意为之的那种尴尬。甚至,我觉得有点廉价的感动,就像有些刻意的深刻。求同存异。说爹的当然也有很多,譬如朴赞郁老师的《我要复仇》和《老男孩》以及《寄生虫》,看出来了吧,我是多么喜欢宋康昊。

关于日本文化里的东方美学,各种玄之又玄的理论,落实到《东京物语》,算是一个集大成者。那种东方父亲的内力,从小津安二郎的《东京物语》到到宫本理惠子的《东京物语》再到山田洋次的《东京家族》看起来是一个故事,而在不同时空里的一个相似的故事,还是证明了这种叙事的经典性。换句话说,即便你下载错了版本,但无论1953还是2002年或者2013年,那对老夫妇都是合适的,可以融入万家灯火,同时泛出适当的忧愁。

《东京物语》里有一个父亲的平行时空,而另一位很东方的是枝裕和,其实也有一个父亲的宇宙,当然,其实树木希林老师的母亲的塑造更给力。而是枝裕和有一部电影,超越了血缘意义上的父子关系,真正在说人非草木,这也是跨越时代的表达:《如父如子》。福山雅治和中川雅也,搭错车的亲子关系表达很东方。说它很东方,有一个不是特别合适的类比——电影里福山雅治和中川雅也代表了两个阶级,矛盾的解决方法,在波兰斯基的《杀戮时刻》里是针锋相对的,而东方式的“严重的亲子错位”的处理,就像片名一样,如父如子。血缘关系是重要的,血缘关系也不是绝对的,被消化和稀释的是什么呢?(蒋楠楠)

—— 本文由大皖新闻原创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