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有一代之喜剧。
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时候,还要在亲戚家赖着看会黑白电视,电视是黑白的,看出来的愉快是色彩斑斓的。我记得那会春晚还分组PK,格局也就是一个厂子的年末茶话会,有个演哑剧的在那假装吃一只鸡,这个节目很好的证明了春晚很长时间作为“精神大餐”存在的依据和价值。
有很长时间,你是没有办法不承认春晚的审美价值的,尤其是语言类节目带给你的欢乐,牛群冯巩说,哪年写段子不得嗑掉50斤瓜子,陈佩斯朱时茂简直就是中国喜剧代名词。后来的语言类节目寡头时代,春晚会给你一个错觉:赵丽蓉老师和赵本山每年都会而且只会创作一个小品。再后来,郭德纲和德云社水土不服,小剧场和大舞台之间确实有着明显的乳糖不耐受症状。
冯巩口口声声想死大家很多年,孙涛骄傲了很多年,晚会小品日趋式微。我是觉得,以语言类节目的讽刺功能来说,“开心麻花”曾经灵光乍现,中兴过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品类,就像王菲那英唱过一首《相约98》。喜剧综艺雨后春笋,各种喜剧之王比天王天后不少,每个人能说五分钟脱口秀可以类比“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句式可以重复,但是包袱不能重复。直到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出现,有些东西被彻底改变了。
喜剧变得年轻无比。
笑吧,皮奥莱维奇。
其实这个“尴尬癌”患者的代称,承担着丰富的隐喻。当然我们在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舞台上看到的,是剔除了大部分尴尬时刻的结果呈现,但是“掉凳”确实是一个内化和稀释了尴尬的宣言,报菜名可以报,角儿依然可以捧,但你不能再上来就要掌声,觍着脸吃老本,喜剧不能只是一场缺少包袱的客套与寒暄,成为一台晚会的标配流程。
喜剧,不能只有一个标准。
首先你不能说,一个纯粹搞笑的作品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能草率地说一个作品看上去没有价值观,甚至你不能说,这个喜剧没有故事。因为作为戏剧的喜剧的戏剧张力,来自戏剧本身,一说《等待戈多》你就会秒懂。这种看似“躺平”和“摆烂”的作品,其实正面硬刚的就是过往的种种“皮奥莱维奇”,那种只想让你感动或者只想让你收获意义的喜剧。不搞笑确实才是最搞笑的事情。
一年一度给人深刻印象的三点:
稀释和消解意义,并不是否认价值。电影代表就是《父亲的葬礼》和刘关张的移形换影大法,其实它是一种叙事技巧,很像你读卡尔维诺和博尔赫斯,不是刻意拔高。其实是具体生活的夸张形变,也是一种并不消极的价值观,譬如《父亲的葬礼》,你类比纪伯伦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很难理解吗?
与之关联的是抽象和想象的具象化,脑袋里的怪东西和抽象的概念都被具象呈现,概念性的现代科技产品都有了人格化特征,你心里住着的人,你脑袋里想着的财神,都出现在舞台上。脑洞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其实就是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简单说就是写这一个人害羞,不能永远都是“红苹果”和“猴屁股”,这些都是皮奥莱维奇。
最后一点还是皮奥莱维奇,是“尴尬癌”本身的消除,是真正的“用真心”。你想,《笑吧,皮奥莱维奇》虽然看上去很高级,但是它整个构架和故事里,全是老梗和烂梗,它是对“晚会式小品”的杀人诛心——正反话、谐音梗包括掉凳,都因为一次用真心的改编和重组,变得高级。同样消除了尴尬的,是女性喜剧演员的舒适存在。尺度和边界都得到了重新界定,她们证明,有些“她们”老了。有时候我确实不太明白,蔡明和潘长江,以及他们身边的人,怎么能忍受这么多年的身材讽刺和为了刻薄的刻薄。
古董的价值,可能就是旧。
敷再厚的粉也不行。
有时候看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节目,我会有一种焦虑感伴随。譬如,这一季那个互联网的具象表达,和追星族的黑帮表达,我是真的没有get到点,但是觉得有点过于喧嚣和闹腾,还有一点点刻意。但是于和伟老师上来一句:人物,还是人物。对于一个我认为颠覆性塑造了中国影视剧史上最成功的曹操的演员,他说人物好,我就会觉得是不是我自己没跟上。毕竟,这是一个年轻人的喜剧节目,是不是他们进化得太快了?
但是土豆的进化论我看懂了呀,奇怪的邻座我也看懂了啊,甚至他们到莫斯科去,我也看懂了甚至还可以过度解读了啊,我甚至发散性思维,联想到徐峥,可以用《囧妈》来证明,同样是到莫斯科去,那些绑住了一个人的喜剧思维是多么的顽固,《囧妈》是老套的,是刻意彰显价值的,同时也是包含着尴尬和油滑的(尤其是贾冰)。大家都觉得好,就我觉得不好?是我已经被苹果砸了两下,还是还没有苹果砸过我?我觉得起码我看喜剧的笑点要比那英和周迅正常吧。
是不是有什么黑色幽默我没有把握住?
毕竟,那是比较高级的讽刺。应该不是吧,毕竟,这只是一个节目,我认为一定是我不明就里的节目需要。客观说,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的惊艳感是不如第一季的,换句话说,它确实退步了。这么想,你就也跟着进化了。因为你可以喟叹一句:确实,喜剧真的很难做啊。
其实我特别想听一听各位喜剧大师、喜剧表演艺术家们点评一下年轻的喜剧演员和他们的作品,包括他们对于脱口秀的看法。姜昆点评几句郭德纲,其实还是相声圈子内部交流。传统相声说传承,喜剧文化说传承,在喜剧演进的过程中,不当一点声音都没有。毕竟,老百姓谁不想过得开心点呢。再说,马东不是马季先生的儿子吗,如今也算曲线传承中,怎么能请那英,就不能请几位喜剧前辈,哪怕来串个场呢?起码比请那英靠谱吧。
譬如马东给前辈留个言:
诚邀指导。用真心。
对方回:
这是通知,不是商量?
多温馨。(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