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闹闹的花朝节,在中国古代至少风靡了上千年,时至清末民初,人们似乎已不再关注它。如今,知道这个名称的人就更少了。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近年来,这一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兴趣,说法颇多,莫衷一是。概括言之,无外乎以下六种。
首先是花朝节日期不固定,有二月二日、十二日、十五日之不同。各地各行其是,难以统一。久之则乱,乱久则亡。其次是花朝节接近清明节,而且习俗相近,很容易被清明节取代。其三是清末鸦片战争之后,国难频仍,民不聊生,人们无心过节。其四是花朝节有劝农、祈祷丰收之寄愿,近代已不再有此需求了。其五是近代旅游业消费主体转变为城市中产阶级,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其六是气候变冷,北方地区花朝节时依旧春寒料峭,人们无处寻芳。
细言之,花朝节这个概念,《辞海》定义为:“旧俗以夏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故称此日为‘花朝节’。一说为二月十二日,又说为初二日。”《辞源》定义为:“花朝,旧俗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为百花生日,号‘花朝节’。又称‘花朝’。”且不说花朝节的日期不确,即便都认可某一日,也还存在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问题——“百花生日”!
如众所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日”;至少,很多花的“生日”是不一样的。一月份,开花的是水仙、白千层;二月份,开的是梅花、兰花、迎春花、山茶花;三月份,开的是桃花、杏花、梨花、樱花;四月份,开的是紫藤、牡丹、海棠、杜鹃;五月份,开的是石榴、茉莉、芍药、栀子花,等等。一年四季,月月开花,要确定在某一天安排“百花生日”祭祀或庆祝活动,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科学。另外,即便是同一种花,在不同地区,开花的时间也不一样,“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无法选定某一天为某种花庆生。如此时间与花种的不确定,给人们安排具体的纪念、庆祝活动带来极大不便,甚至无从做起。
也有人说花朝节是祭祀花神的,花神是个意象,可以不受具体时间的限制。其实,这种说法也行不通,因为民间传说的花神,并非仅仅一位,不说每一种花都有“神”,至少存在很多“花神”,比如民间传说的牡丹花神是武则天(也有说是杨贵妃);菊花神是李清照;海棠神是上官婉儿;芙蓉花神是薛涛;夜来香花神是崔莺莺,等等。无论选择这些花神的生日还是忌日来纪念,都无法统一在某一天。
显然,这个“无法统一”的问题,过去存在,如今依旧没解决,那么,当今花朝节为什么又在某些地区活跃起来了呢?这就涉及到花朝节在解放后“断代”的话题。清末民初,虽然花朝节不似宋明之际红火,但至少还是存在的。1925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上海世界书局创办的《红玫瑰》杂志专门刊行了“百花生日号”特刊,纪念日渐行远的花朝节,算是为花朝节发出的一声哀婉呼救。且不论其呼救的效果,至少表明当时人们还思念着花朝节。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明的开化,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解放,即便这个节日的日期仍然不统一,我们也可以过上“花朝节”了。花朝节从“断代”到复苏,正是这一原因一正一反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大皖新闻记者 丰吉
编辑 张大为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