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神操作,猛如虎。
一般国产电影上映以后,遮遮掩掩总要把豆瓣开分尽量往后拖延;公映当天就开分的国产电影已经是自信心爆棚,八成是口碑尚可的片子;久违的是《宇宙探索编辑部》这种,凭着兜兜转转国内电影节的小范围点映口碑,距离正式上映还有两天就在豆瓣开放评分,而且开分8.7,按照这些年国产片的评价尺度,加上贴片广告里粗粝的怀旧画面,活脱脱操作出两个字:神作!
公映前一天,愚人节前夜,电影在合肥四家影院进行了四场点映,你没看错,就是四场,不确定是饥饿营销还是确实院线经理不看好,还都安排在下午,等你点击购票,不好意思,全都是满场。一个朋友抓耳挠腮问我:这是什么节奏?好奇心已经起飞了。就像杨皓宇给一到傍晚就不停往嘴里塞药丸的盛晨晨说的那句:有好奇心是好事。
确定和不确定,也是电影的主题。
首周末三天,对一部院线电影的票房走向意义重大,基本上这是个常识。但是31号那天,《忠犬八公》、《了不起的夜晚》和《龙与地下城》抢滩登陆的周五,《宇宙探索编辑部》就点映了几场,它就是选择愚人节当天大范围公映。就像电影里的大部分角色:往脑门上插天线降临派,顶着钢精锅的诗人,酒蒙子,药罐子……不被人理解的生活,突然就被营造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当然,所有提到的电影,票房都输给了新海诚的《铃芽之旅》。
排片确实不多。尤其不在黄金场次。刚买完晚上九点半场次的电影票,另一个朋友发来信息:觉得怎么样?诗人像不像顾城?他说的顾城,是顶着钢精锅的随时倒地的路标。这另一个朋友是大本毕业,面对诗歌的时候,也有举棋不定和欲语还休,他说:我一个普通人坐在那里两个小时,怎么好意思打低分,说自己看不懂呢。我说你注意素质不要剧透,后来我发现这个担心的多余——你如何跟人透露一首现代诗要表达的内容呢。
画面突然模糊起来了,《宇宙探索编辑部》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你眼前成像的确实是摸不着头脑的满屏雪花点,就像完美演绎了优秀演员信念感的杨皓宇开场不久就告诉你的那句:雪花点是宇宙诞生的余晖。诗歌,大量的诗歌。
一部几乎没有特效的科幻片。8.7分,已经掉到了8.4分。看完八成说好,因为不好说差。这个评分,还是有说服力的。《宇宙探索编辑部》毕竟不是《流浪地球》,但它确实是一个流浪的球。
《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成功不在写了多少年的剧本,而是这帮演员的信念感,是信念感包容了硅胶外星人和拉长了外星人腿骨。你不得不说,杨皓宇是一个好演员。当然剧本也很机巧,有大量的智力活动。感觉是对的,托住了那几首诗,基本让观众建立了这种信念:雪花点就是诗,没有现身的外星文明就是人的内心,愧疚和折磨是一个多维宇宙,它的庞大像没有现身的大象,用没有现身来证明其庞大。
耀眼的太阳光下,杨皓宇没有开口,那首写给她女儿的诗。没有被念出来的词语,被拿来证明这种内心折磨本身就是一个庞然大物。诗歌是词语抽象的生活,再把词语归还为影像,就像考验无损音乐播放器高保真的效果一样。如果再强壮的诗歌距离生活都有十万八千里,那么用诗和影像来描摹心灵顿挫,又怎么可能不是一次内在宇宙的艰难探索。
所以只有一个酒蒙子。
模糊是看似确定的余晖。
和一个随时瘫倒在地的诗人,指出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很像2001年凯文·史派西带来的《K星异客》,那同样是一部没有特效的科幻片,他们的落脚点,都是:善待你身边的人,在你失去他们之前。这是大部分中国导演没有走的路,是电影市场化以来的余晖。
然而,这篇评论的结尾就明显不如《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结尾,因为留白不够,因为给不被理解的生活的宽容不够,因为太想上价值而显得诗意的模糊性不够,归根结底,因为雪花点不够。没有了表达的余晖。也许,动笔之前,我应该先整二两,庞然的大象就会在我面前,席地而坐——而且,没有人看见。(蒋楠楠)
请输入验证码